产业“靓”起来 百姓“富”起来
作者:罗喜贵 时间:2017-09-25 阅读:225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25)
产业“靓”起来 百姓“富”起来
——迤那镇中海村走“塘约道路”引领百姓脱贫致富探索

迤那镇中海村村民种植的苹果在合作社的管理下变得又大又红

迤那镇中海村村民种植的苹果在合作社的管理下变得又大又红
初秋九月,走进迤那镇中海村联合自管委,一排排水泥杆子和铁丝网固定的葡萄架上,绿油油的葡萄苗长势喜人,种植在葡萄架下面的万寿菊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片金黄,使整个葡萄园充满了勃勃生机。
这是迤那镇中海村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领导下,创新引进“塘约经验”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村社一体化”葡萄基地。目前,该基地通过村集体与众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共同打造,已成为该村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靓丽典型。
近年来,迤那镇中海村创新引进“塘约经验”,通过“三进三增”转变百姓观念,集中资源、统一规划,将全村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实现“村社一体化”管理,引领百姓脱贫致富,决战全面小康。
集中产业,引领群众走“村社一体化”道路
地处迤那镇西南侧的中海村,总面积12.39平方公里。多年以来,该村就有不少农户具有零散种植苹果的习惯,多的人家达30余亩。但由于缺乏管理技术,农户自己种植的苹果个头小、品质差,在市场上几乎不值钱。
然而,该村土地平缓、人口相对集中,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地理条件,都有利于搞产业化集中发展,走“村社一体化”道路。
该村包村干部和村支两委经过多次走访和摸底排查后,决定创新引进“塘约经验”,按照“党建引领、深化改革、抱团发展、共同富裕”的整体思路,以村集体的名义,把全村农户零散种植的苹果产业集中起来,进行资源整合,重新规划,并成立一批种植专业合作社,让农户以土地和产业入股的方式,把产业资源流转给村集体与合作社,农户反过来帮村集体和合作社打工,按照村集体与合作社的要求进行产业管理,从中获得“务工费+土地流转费+产业入股资金分红”的经济利益,将产业实现“村社一体化”管理道路,让村集体与专业合作社共同引领百姓致富。
“三进三增”促进百姓思想观念转变
王正朝是中海村仓吉自管委村民,多年以来,他家的30来亩苹果,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挂果总是又少又小,每棵挂果平均在20—30斤左右,收获的苹果到市场上几乎卖不出去,年收入还不到1万元。
2016年该村准备创办村集体产业合作社时,村支两委曾多次登门劝说王正朝,把他的30来亩苹果以入股的方式流转合作社管理,让他帮合作社打工,合作社答应付给他务工费、土地流转费及入股资金分红。刚开始时,王正朝觉得不划算,宁愿把自家个头小、质量差的苹果背到市场上一斤一斤地卖,也不愿意把苹果和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合作社。
后来,经过包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多次进村入户和他交谈,反复给他算经济账后,他才勉强同意把30来亩苹果流转给村村合作社,并签订了流转合同。
今年,王正朝流转给村合作社的30来亩苹果在合作社技术人员的辛勤管理下,挂果从原来的20—30斤变成了80—100斤,产量和原来相比翻了三四倍,王正朝仅仅按照合作社的要求,对他的30来亩苹果进行施肥和管理,一年下来就能赚到10多万元,收入在原来种植的基础上翻了10倍。
如今,获得实惠的王正朝心里乐开了花,高兴得笑了合不拢嘴。
据了解,在迤那镇中海村像王正朝这样,在包村干部和村支两委的动员下,将土地及果业产业流转给村集体而得到实惠的老百姓远不止一个。
迤那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马关雄是该村的包村干部,他告诉记者,2016年8月份他刚来到中海村时,多数老百姓都不愿意把土地和自己散种的苹果流转给村集体,他们担心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后,害怕土地政策一旦发生改变,他们将一无所有。
后来经过包村干部和村支两委通过开展“进村组、进农户、进田间;增强感情、增加收入、增进和谐”的“三进三增”活动,进村入户、进入田间地头和他们聊天、话家常,给他们算经济账后,才得以绝大多数老百姓的认可与支持,最终老百姓转变观念,同意把土地和产业流转给村集体与合作社,让村集体与合作社带领他们共同脱贫致富。
百姓脱贫致富决战全面小康不再是“梦”
“村社一体化”的众城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静告诉记者,目前中海村在村集体与众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共同引领下,老百姓参与入股投资的积极性很高。在老百姓的参与与积极配合下,该村已成功打造了规划种植500余亩的葡萄基地,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个体户”的发展模式,农户将土地按照每年每亩800元流转给合作社,流转资金按每年5%递增,农户流转土地后,每户将剩余劳动力安排到合作社务工,每天可获得70元的务工费。同时,参与到合作社的48户贫困户除了流转土地和在基地务工外,还可将40万扶贫资金投入到了合作社中,按投资比例占35%的股份分红。另外,为了壮大投入资金,该村村支书和村民委员会副主任还以个人的名义带头各投资了60万元,并按投资比例占60%的股份分红;由村集体出技术进行管理并负责销售,占5%的股份分红,分红后剩下的资金归村集体管理,作为下一年的生产周转资金使用。
同时,为了保护贫困户利益,村集体与合作社还保证了40万扶贫资金永不受损,若出现亏损,由村集体和合作社共同承担风险,不牵涉48户贫困户。据统计,目前该基地已经种植220亩葡萄,预计3年后可以丰产。按照亩产6000公斤,单价4元每公斤,成本价每亩2000多元,每亩可获利2万余元,贫困户每亩可分到7000元左右的红利,这样既解决了农户的致富途径,也转移了该村剩余劳动力。
据了解,该基地只是中海村村集体与合作社共同打造的“村社一体化”产业亮点其中之一,目前该村已成立17个村集体合作社,将全村产业实行分类管理和发展,可让每一户农户都参与进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小康,让全村老百姓脱贫致富决战全面小康不在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