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布底鞋
作者:张荣怀 时间:2017-09-27 阅读:276
大姐今年快七十岁了,说是趁眼睛还能看得见,手也还有劲,计划给她直系的亲人每人做一双她一生最拿手的毛布底鞋作纪念。送给我的是计划中第一双。
穿大姐做的布底鞋,还是小时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国家还不是很发达,生产生活条件差,计划经济时代。普通百姓困难,市面上根本没有皮鞋出售,供销社卖得最多的就是半绕黄胶鞋,也要几块钱一双。那时候,我们一家凭挣工分年底分红也只是十多元钱,要买一双半绕黄胶鞋谈何容易。
说起布底鞋,在威宁,有两种式样,一种是普通的布底鞋,一种是“毛布底鞋”。普通的布底鞋是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生活水平低,普通老百姓用平时穿过的衣服、裤子以及其它布头用浆糊粘贴成布壳,然后依鞋底样剪下铺叠多层,再用熟麻线按横竖对称或错位排扎(纳)而成;另一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市场上随处可见各种布商摆摊设点,做鞋的能工巧匠们用新白布铺叠在一起,剪成鞋底样,然后用熟麻线纳成。
童年至少年时期穿的布底鞋,先是母亲做的,后来姐姐长大了,传承了母亲的手艺,就穿大姐做的。记忆中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村庄里老老小小都穿自己家里做的布底鞋。
对于做布底鞋,那是家庭妇女必须掌握的一门手艺活。记得幼小的时候,由于家里人多,母亲一年到头只要有空都会纳鞋底。母亲的针线篮子里总会有一双接一双没有完工的布鞋底。农闲时节,母亲与邻居伯母、婶婶们或在火塘边、或在草堆旁,一边聊着家长里短,一边飞针走线。
时间过去四十多年了,母亲做布底鞋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可以说做布底鞋的过程是很艰辛的。做布鞋,要在好长的时间里收集穿过的旧衣服、旧裤子,还有其它一些旧布头,洗干净,弄平整,把边上烂掉的部分、不规则的部分减掉,裁剪成一块块各种形状的碎布,放在家里老辈人传下来的樟木箱子里。在如火的夏日和十月小“阳春”的时候,母亲就把家里吃饭的桌子、擀面的平板放到院子里洗干净,早上用苞谷细面搅成酱子端出来放在旁边。母亲先在桌面或平板上用棕皮做成的刷子刷上一层浆糊,然后从箱子里拿出碎布一块块地像现在孩子们玩耍“拼图”游戏一样,边对边、突对凹地平粘在桌面或平板上,使那些碎布变成一匹整布,那布壳的图案五颜六色很是好看。铺满一层后,就再刷上一层浆糊,再拼铺一层。如此反复十几层后,就连着桌面或平板放在太阳下晒。太阳落下西山,布壳也晒干,母亲便把它从桌面或平板上揭起来。接着,母亲就用事先比好的脚型鞋样按在布壳上,按照鞋样的曲线用剪刀尖画出鞋底的样子,用剪子剪下来,再用一层白布包衬上。接下来就是纳鞋底了,也是最枯燥、最漫长的工序。母亲用长长的白麻线(这种白麻线是我们自家在菜园子里种植的麻杆,秋收后,拔下麻杆的皮,将皮揉搓成的粗线),穿过大号针的针眼;左手拿着鞋底儿,右手的中指上戴上顶针;用力一顶,针就穿过鞋底。有时鞋底太塞,母亲就用针在前额的头发上擦一擦,或是用蜂巢沥干后做成的蜡擦一擦线,插针和拉线就轻松得多,有时实在戳不进去,就用锥子攮透鞋底后,再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针顺着锥子眼插进,中指的顶针在针的后屁股一顶,针就穿过锥子眼了;这时,母亲的左手腕子轻轻往里一拧,再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透过来的针腰使劲儿一拽,连针带线就顺着锥子眼出来了;最后,母亲在手上绕缠上两道儿线绳使劲地勒一下,使线绳尽可能地铩进鞋底儿,这个动作可以使鞋底更结实一些。母亲就这样在鞋底两面穿针走线,为全家纳新鞋的鞋底。那神情是极为专注的,可以说是达到了心无旁骛的状态,很多时候母亲右手的小拇指常常被勒出了血,时间长了就会在那里结出厚厚的老茧来。鞋底纳完后,还要压平整。至于做鞋帮、上鞋底等工序则相对来讲简单多了。
小时候,每当夜晚,我在煤油灯下做作业,母亲和姐姐总是借着我学习的灯光纳鞋底。做完作业,我总是痴痴地看着母亲和姐姐纳鞋底。母亲纳鞋底的线拉过鞋底时的嘶嘶声,不时打破夜的宁静。
记得上初中后,在离家30多里的迤那中学就学,学校一部分人穿半绕胶鞋,但绝大多数还是穿家里做的布鞋,个别家里特别困难的还打光脚板。暑假里,我和伙伴们一起,穿梭在苞谷林里挖麻药(即半夏),一个假期,走遍了生产队大大小小的地块,挖了将近10斤左右麻药,晒干后,卖了三块六角钱。除了买了一双半绕黄胶鞋外,还买了两个作业本。半绕黄胶鞋穿在脚上,用今天的话说,很时髦,也很上档次,但穿一天下来,很臭,鞋底不吸汗,鞋面还到处透出汗水,太阳一晒干,现出一圈一圈的白色盐迹,没有晒干的,在土灰下,实在难看,根本没有母亲做的布底鞋耐脏、透汗、好看。以后在学校的日子里,除了做操等活动外,我都是穿母亲做的布底鞋。半绕黄胶鞋我把它洗干净放在箱子里,做一个摆设品。
一直到读专业学校,我大部分时间都是穿母亲或姐姐做的布鞋。穿布底鞋,我得出了健康的结论:透气性能良好,一般不生脚气与脚鸡眼,但适宜在干净的环境下穿,皮质做底的鞋子,耐磨,绝缘,但透气性能差。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作单位的调换,单位年轻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只重时髦而不重健康和传统文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像今天的一部分人喜欢穿西部牛仔的服饰,我怎么也接受不了。在单位,随大流,回到家,立即换上布底鞋。这已经成为我一生割舍不掉的习惯。
一缕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我穿惯的布鞋上。我凝视着阳光下的鞋底,那针针线线仿佛都在诉说着逝去的岁月和亲人之间的血脉亲情。
母亲离世已经二十余年了,睹物思人,不禁潸然泪下。如今姐姐已将七十岁,我也日渐老去,每当想起母亲,却仿佛还在儿时,母亲的音容笑貌恍如昨日。母亲做的鞋,已经穿成过去,而姐姐送的鞋,我将认真珍藏。我决定逢重大的家庭聚会,拿出来讲一讲,晒一晒,把布底鞋里故事作为后辈爱老敬老的传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