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9-28

苏相权: 学塘约经验 助村民脱贫

作者:沈光勇 刘杰 时间:2017-09-28 阅读:244


   秋天的迤那,沿路满眼丰收在望。走过中海村,野马海坝子一路烤烟、苹果、梨等经济作物诉说着山里人家的致富故事。
  当车轮在该村葡萄示范园嘎然而止时,眼前是连片种植的200亩葡萄园,所有的嫩枝都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就在秋天长势也依然没有减退,正张开深绿的大叶贪婪地享受着阳光。
  这里是迤那镇中海村借力塘约经验,创新管理模式,遵循“三级自治”理念,村两委率领村民建成的示范园。
  “苏支书带我们跑塘约,学经验,作宣传,广动员,费了不少劲,才有了这个葡萄园。”说起该园的兴建,村副支书马林一边忙着手里的事一边不停地说。
  近年来,中海村在苏支书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2680元增长至现在的8235元。
  提起村庄的变化,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多亏了村支书苏相权。
  2007年12月, 苏相权从部队转业后,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 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2010年12月,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得到了群众的信任,被选为中海村支部书记。
  今年4月,中海村被自治县委、政府确定为“塘约经验”试点村。
  在探索农村深化改革方面,苏相权有超前意识,按他的话说,“一个地方要发展,产业是关键”。今年1月,他和村委会副主任黄静商量,要在本村种植葡萄作示范,带领百姓发家致富。
  说干就干,村两委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种成葡萄示范园220亩。
  苏相权认真阅读和学习了“塘约经验”后,心想“中海人现在干的事不就是‘塘约经验’的初级模式吗?”他觉得这是一次 “好机会”。于是,他先后五次带领中海村干部、自管委主任、致富带头人、专业农技人员等60余人次深入塘约学习,学以致用,学以活用,中海村的“塘约之路”拉开了帷幕。
  该村借助“塘约经验”,通过支部会、村委会、脱贫攻坚讲习所、群众会、院坝会等多种形式,把群众组织起来讨论,解决了“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该如何做?”的问题,统一了思想,论明了方向。
  最后,村民一致同意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规划种植,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进行经营,农户将土地、牲畜、经果林、资金、劳动力等现有资源明码标价入股合作社,风险共担,利益共赢,股份运营一时风生水起,众城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合作社在分成上,苏相权、黄静以个人名义各投资60万,占60%股份,党支部出技术、管理、销售,持5%股份,其余35%由农户持股,首批为原始股东,持股分成,并以种植葡萄采摘园为引领示范,计划扩展其它产业。
  村党支部所得效益则用于积累村级集体经济,取之于公,用之于群。农户土地入股后,每户还将剩余劳动力安排到合作社务工,每天可得80元。
  同时,48户贫困户除了土地入股务工外,将40万扶贫资金投入到合作社中,占35%的股份,待葡萄见效益后参与分红。为保护贫困户利益,合作社保证40万扶贫资金永不受损,若出现亏损,由村和合作社共同承担风险,不牵涉48户贫困户。在合作社没有产生效益之前,合作社保障群众根本利益,每年将其基本股份返回给群众,待产生效益后,按所持股份进行分红后补退。
  目前,葡萄园共规划种植500亩,前期已经种植220亩,三年可以获得丰产。若按照亩产12000斤,单价2元/斤,成本价每亩2700元计算,贫困户每亩可分到7455红利,这样既解决了农户的致富问题,也转移了剩余劳动力。
  在众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下,该村各类合作社犹如雨后春笋,现已发展到16家,涉及到樱桃、苹果、土酒酿造、乡村旅游等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众诚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产业相近为基础,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村社一体化”格局,让每一户农户都参与进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小康。
  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苏相权强抓制度建设,制定“中海村党员积分管理办法”“中海村村干部考评办法”“中海村村干部责任追究制度”“中海村自管委主任管理办法”,抓实“积分制”管理管好党员,抓好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扬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