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9-30

“石来运转”百姓富

作者:罗喜贵 时间:2017-09-30 阅读:210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31)
“石来运转”百姓富
——走进迤那镇大山村奇石园
本报记者 罗喜贵

  初秋时节走进迤那镇大山村木营组,在102省道旁,一个个千奇百怪、婀娜多姿、栩栩如生的石头呈现在眼前。
  一大早,到村里购买奇石的客户们便在奇石园门店前吆喝:“老板,你家的石头怎么卖呀?我想买一个装饰花园。”“老板,石头怎么卖?我也想买一个。”不停的讨价还价声让整个奇石园开始了热闹的一天。
  大山村木营组的石头可是出了名的,很多年来,有不少村民靠散卖石头赚钱养家糊口甚至走上了小康。
  村民徐贵兰告诉记者,他是村里第一个卖石头的人,到现在已有24年的时间。一路走来,他亲眼见证了20多来大山村不少村民通过卖石头走上脱贫致富路历程。
  据徐贵兰回忆,20多年前,他在外地打工,看见别人把造型好看的石头拿到市场上去卖,生意异常火爆,这让他产生了回家卖石头的念头。
  回到家后,他将精心挑拣的石头用竹筐装了坐车带到周边的城市去卖,生意真的很好,由于他挑选到的石头造型精美、独特耐看,深受客户欢迎,第一次到城里去卖便赚了200多元钱。那时在家里种包谷洋芋,一年的经济收入还不到300元。徐贵兰做梦都没想到,卖石头还能赚钱,而且收入还如此之高。
  收获了“第一桶金”后,徐贵兰越发对石头产生了兴趣,他常常到周边的大山小溪或野外的江畔河滩寻找“宝石”。一度时期,牛栏江畔、卜多与高桥小河的沙滩等成了他寻找“宝石”的“脚板窝”。
  他从牛栏江畔及附近小河沙滩寻找回来的“元宝石”和鹅卵石一路畅销,深受“石客”青睐,经济效益可观。第一年,他的年收入就达到了3000多元。经过仔细算账,徐贵兰发现卖石头的收入竟然是在家里种包谷洋芋的10多倍。
  卖奇石良好的经济效益打开了徐贵兰的致富之门,也拓宽了他的致富视野,他扔下耕种土地的锄头,把寻找奇石、打磨奇石、销售奇石当成了养家糊口的头等大事,并一直坚持了下来。
  徐贵兰这一坚持便是20多年。20多年的时光里,他因卖奇石而跑遍了昭通、水城、昆明等周边城市,赚到了大山村种地人无法赚到的钱。
  20多年来,徐贵兰通过卖奇石,不但让子女上了大学,还在村里盖起了400多平米的大房子,买起了小轿车,日子过得风光而又红火,让人刮目相看。
  一时间,徐贵兰卖石头赚钱的消息在大山村爆炸式地传开来,在他刚卖石头后不久,村里的左邻右舍听说他卖石头赚到了钱,便纷纷跑来向他“取经”。
  当时,徐贵兰没有保守,他如实向左邻右舍的乡亲们介绍了卖石头确实能赚到钱的事实,还带着弟兄们一起干。
  在徐贵兰的带动下,村里卖石头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近年来,由于102省道从村里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大山村的奇石越卖越火,不少奇石被卖到了周边的昭通、水城、昆明等地,而且价格不菲,成了村里散户经营的致富宝贝。
  2013年,针对大山村木营组多年来农户散卖奇石的现象,迤那镇高度重视,把散户集中起来,在木营组建起了奇石园,并成立了奇石协会,具有多年奇石经营经验的村民李平平担任起了奇石协会的负责人。
  奇石协会成立后,木营组卖奇石的经济收猛增。李平平告诉记者,目前木营组共有110多户人,其中在奇石园集中经营奇石的就有45家,另外还有20多户还在进行散户经营,整个木营组经营奇石的人家达60%以上。不仅如此,在经营奇石的同时,他们还经营起了根雕、盆景等。在奇石、根雕、盆景产业的带动下,目前木营组人均收入达到了1.2万元。
  吴昊博是迤那镇派驻大山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原来大山村是迤那镇的二类贫困村,自2013年奇石园建园以来,目前全村人均收入已达7800余元,在迤那全镇排名前列。
  在木营组奇石园李平平的奇石和根雕店里,记者了解到,为了将奇石、根雕、盆景等产业更好地发展下去,李平平打算和协会的其他成员共同打造奇石销售平台,注册奇石专业合作社,把奇石、根雕、盆景等产业纳入农村淘宝等电商平台销售,进一步扩大产品知名度,做大做强大山村奇石、根雕、盆景产业,带领大山村老百姓走上同步小康之路。 

 
 

奇石园一角


奇石千奇百怪、婀娜多姿


大山村根雕


奇石千奇百怪、婀娜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