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9-30

生日偶感

作者:安宇 时间:2017-09-30 阅读:213


   近些年来,社会上流行过生日热。从满月酒到辞世前的寿星宴,从平民百姓到达官贵人极少例外。过生日的形式、内容、规模虽有大小差异,但一条是相同或者说是极具共性的,那就是都是为自己过的——不论是炫富也好、显贵也罢、或是无端的追风等等,无一例外。
  过生日这股热风不知是农村包围城市,还是城市引领农村,反正各有千秋。农村三五岁,至迟六七岁过生日剃长毛,三五桌六七桌甚至几十桌不为鲜见。城市尤以青少年学生为盛。常见的(自己也曾参与二三次)是,某君生日或电话、微信(更有庄重者频发请柬)或托亲友转请,邀三喝五齐聚酒馆,歌厅,先是狂饮暴抽,蛋糕啤酒胡抹乱溅……最后是醉了、骂了、哭了、笑了,甚至是砸了、伤了、赔了……不欢而散了。飘飘然,昏昏然好一出莫名其妙的“狂欢”闹剧。更有令人啼笑不得的是:有人还将生日分为阴历阳历一年过两次。此情此景过后,自己不少自责,再不逢场作戏,随波逐流,并由此引发了一点点迟来的思考。
  其实我们都清楚,关于生日,无论哪个民族,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差不多都不否认是母难日。父母——特别是母亲为赐给自己生命,日日夜夜经历了多少磨难?十月怀胎——何其艰辛;一朝分娩——何其痛苦?母亲为了儿女的新生,可谓生死莫测,命悬一线。特别是在哪缺医少药的年代,有多少年轻体弱的母亲还未看到娇儿一面,还未听到那足慰平生的第一声呱呱啼哭而抱恨辞世!想到这些,我们还高兴得起来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生我养我的母亲痛苦之上呢?
  笔者管见:我们普通人家过生日,一周岁婴儿长成幼儿,或呀呀唱话或蹒跚学步,天真烂漫可爱至极,可以过;三岁知天命成儿童,可以过;六至七岁发蒙读书了,可以过;十八岁成人了对社会对自己能负责任了,该过,以便时时警醒自己。之后就大可不必了。当然,如果身体健康,能活九十岁,一百多岁且活的多少有点意思,大小懂得点道理,一家人或至亲好友小聚,交流或传授点养身(修身)长寿处世之道,过过也不无益处,笑看过往嘛。
  还有为父母的生日、忌日,为缅怀追忆长者、逝者的万般恩典应该过。但那必须虔诚的,而不是借故生端的、变味的……
  笔者坦言,自己对人生颇为悲观。认为人短暂的一生就是由若干生日组成,山中常见千年树,世上少有百岁人。生日和生命一增一减,让人不寒而栗。过了不惑,每每中秋节生日临近,心中难免无尽感伤、惆怅。是怨叹人生易老?是追悔少壮不努力?是贪生?是怕死?还是感念父母……五味杂陈。
  关于生日和生命,见仁见智无需苟同,也万难苟同。大义大勇者“人生自古谁无死”?惜命哀怨者“千古最难是一死”。流芳千古,名见经传者非圣即贤,可望不可及。芸芸众生的我们,该不该思考一下这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呢?
  人生苦短,但一天天过起来却也不易。再说,人类要发展,社会总在不断进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虽为匆匆过客,总也该做点什么?我们渺小,小则小为。不可不为,更不可乱为。谨记“不以善小而不为”。
  至此,忽忆及十多年前在筑城几个好友小酌闲聊,漫话“文革”“知青”、《蹉跎岁月》《一个冬天的童话》,叹人生,说生日……其间一位与我相识相知三十多年的家伙(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戏言:回首以往,展望所剩无几的未来,我的人生格言是:读点书,作点事,喝点酒,交点友,做点梦。掌声过后,引发了大家的沉思。
  是啊,最简单的字面与理解,读点书才能做点事,才能喝得上点酒,进而才可能交点友。最要紧的是做点梦,大至国家、民族,小至卖火柴的小女孩……直至正在闲谈阔论的我们,谁没有梦呢?短短一句,听似寻常,要做到,做好实则不易。因为不易,我常记于心并为之努力践行,但收效甚微。这里,我将其推荐给同龄的、忘年的新老朋友品鉴、玩味;顺便将自己以上肤见拙识坦露直白,若能引得星点共鸣便足慰初衷。
  谨以此文献给在天的父亲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