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0-10

农光互补助力村庄脱贫

作者:马召凤 卯龙艳 李玉荣 时间:2017-10-10 阅读:230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32)
 
农光互补助力村庄脱贫
——么站镇农光互补发展立体产业
记者 马召凤 卯龙艳 李玉荣


  走进么站镇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一块块倾斜放置的光伏电板汇聚成了一片蔚蓝的海洋,均匀的吸收着每一寸划过山顶的光,在这一片蓝色的光伏板之间,点缀着金黄色的万寿菊和绿色的蔬菜。光伏和农业在贵州的首次碰撞产生了一副色彩多样的农光互补图。
  这是贵州光伏发电在继平箐梁子 “破零”后的又一新突破。
  么站镇农业光伏电站海拔2300米,是贵州省第一个农业与光伏合作项目,按照“农业种植+光伏发电”进行设计和建设、项目装机7万千瓦,投资6亿元,年可提供8000万千瓦时以上清洁电力。该项目采取将租用土地无偿供当地农业合作社使用、免费提供启动资金、安装农业灌溉设施等模式,帮助当地农户脱贫致富,是兼顾企业、地方、农户利益、在运作模式上的一个创新与探索。
  呈现在眼前的这一副多彩农光图已经说明了这一探索的成功。
  村支书蔡永斌一边在光伏电板下的菜地走,一边向工人们交代着要注意的工作事项。自从这个项目启动之后,蔡永斌就很少再有多余的时间休息了,2000多亩的光伏电站,有1500多亩的位置可以用来种植蔬菜,每天都有百姓在地里忙碌。眼看着曾经的荒坡都种上了菜,蔡永斌把手杵在腰间,看的出神。
  光伏电站2015年建成,2016年开始和农业结合发展。第一年,就有近20万元的收入,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一个双赢的项目。
  利用蔬菜种植不仅增加了光伏发电的电量,还美化了环境,并且农光结合的项目建设,不仅发展了当地的经济,还成为当地70余户贫困户的务工基地。
  蔡永宁是基地的工人,光伏发电征用了他家3亩土地,用时20年,三亩地一次性付清租金3万余元。对于家境贫困的蔡永宁来说,好多年手里头再没有过这么多的现钱了。租金到手之后,夫妻两人就去集市上买了几头猪回家喂养。
  将土地租出去之后,蔡永宁夫妻两人开始在基地里打工,每天60~80元不等的收入,除此之外,蔡永宁还承包了基地200多亩地的耕地任务,每天200元,一个月下来,少说也有3000多元。
  “这片山地对我来说作用不大,以往荒废的时候多。”蔡永宁一边锄草一边感慨这高科技的光伏让废地变了宝。
  提起农光互补项目,李起荣话就多了。如今,他已经在基地里打了近两年的工,无论是采收、锄草还是犁地,样样都有他。“挣钱来修好圈发展养殖,还有点道理。”李起荣喜欢搞养殖,租用给光伏发电的三亩多土地让他手里一下子有了3万多的闲钱,他买了三头牛,一边在基地打工一边割草喂养猪和牛,两不耽误。“我盘算着,今年买几头牛,明年再添几头,我就专心搞养殖了。”
  一片蔚蓝的光伏板下,潜藏着么站镇岔河村农业发展的又一契机。村支书蔡永斌介绍,采用农光互补来发展经济作物,两相得益,蔬菜长得更好,光伏发电量也更多。该村还成立了专业的合作社,形成抱团发展之势。既形成了一股合力,也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一大产业。
  据统计,自从农光互补项目正式发展之后,每天都有贫困户70余人在基地打工,稳定就业成为脱贫的一大助推器。去年成功脱贫了16户,今年脱贫了22户。蔡永斌告诉记者“(以前)没有征收土地的收益一亩顶多2000元,现在我们种植经济作物,效益非常不错,今年提升到4500元左右(一亩)”。
  沿着一条铺设在光伏发电站中间的沥青路往里走,处处都是忙碌的影子,工人们有的正在忙着采收万寿菊,有的正在除草犁地,好不热闹。李起荣手捧着万寿菊,笑呵呵的告诉记者:“你别看就这么点儿啊,也值一块钱呢。”
  农业光伏搞的好,处处都是致富宝。作为贵州省第一个农业光伏项目,么站镇的光伏农业也走上了一条顺利的发展之路。“不愁卖,蔬菜刚刚种下去都还没长成型呢,外面的老板就已经来订购了。”村支书蔡永斌表示,目前愁的是种不出菜来,而不是没人要。
  “我们村全靠这个出了名了。”李起荣一边笑一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