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兴茂:为群众致富搭桥
作者:沈光勇 时间:2017-10-11 阅读:252

农民在党参基地内务工
头顶朝日霞光,沐浴秋日雨露,依靠自己的辛勤和努力开辟人生和事业的前进道路。肩负领导重托,践行职责,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带领全镇上百农民探索致富路子。
他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涌现的典型,用自身行动诠释着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敢于创先争优,敢于创业致富,此人就是哲觉镇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公平村农民讲师、威宁兴茂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姬兴茂。
创办合作社之前,姬兴茂和众多的农村年轻人一样在外打工,有了一定的积蓄并掌握了一定技术后,毅然决定回家创业,把自己学到的技术和技能带回家乡,带领当地群众一起致富。
“当时,家乡的发展现状处于起步期,国家对年轻人创业的政策也很优惠,所以选择回来带领大家创业。”姬兴茂说。
2011年,姬兴茂回到家乡创办了威宁兴茂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地处哲觉镇营坪村,主要种植党参、百合、鱼腥草、天麻、半夏、白术、魔芋、重楼等二十多种中药材。通过基地建设示范带动,经营种子、种苗及相关系列产品的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及新品种推广。
针对哲觉镇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姬兴茂带领他的团队,不断筛选有特色的中药材品种进行培育,开展中药材科技创新,建立种植示范基地。目前,通过种源筛选与品种选育、良种繁殖,已建成3000多亩的良种繁育基地。
并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扩大优势特色中药材品种的种植规模,基地建设覆盖哲觉、迤那、石门、小海、海拉等乡镇,更覆盖了赫章、织金、六盘水、曲靖、宣威等省内外市县,基地建设规模达10000余亩。
姬兴茂选择回到家乡创业,目的不仅是创造一份事业让自己富裕,而是要带动家乡群众一起致富。
“在外打工,只要懂技术、能吃苦,就一定能挣到钱,我在外这些年确实也挣了不少钱,但远离家乡,挣再多的钱也只是鼓了我一个人的腰包,家乡还有很多穷苦的父老乡亲,他们靠传统的耕作方式养家糊口,不懂得如何致富,所以我决定回乡创业带领家乡人民一起致富。”姬兴茂说。
2013年8月,姬兴茂被哲觉镇公平村评选为“农民讲师”。从此,他成了全村农民群众学习种植技术的好老师,为群众教授各种农业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技术,为大家提供技术指导。
自评选为农民讲师以来,姬兴茂采取走访基地和农户家中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巡讲山地农业机械化、中药材种植及加工技术等,累计在全镇巡讲百余次。
通过培训,当地群众学到了田间管理新技术和品种选育技术,使农户种植中药材比先前常规种植亩产增加100公斤以上,仅2015年,公平村就带动了180户620余人致富,合作社同时也解决了108户425人的就业问题,平均月收入增加了200余元。
同时,兴茂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还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就业和农户合作入股、分红为主要经营模式,最大限度让利于农民,进一步带动群众致富。
“合作社发展的目标是根据中药材发展状况,维护广大药农的利益。通过合作社,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学习药材生产管理技术,通过规范化栽培,生产优质放心药材。在品种选定,良种繁育与供应、产品加工与销售、科技指导、信息沟通,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系列服务,不仅积极组织生产,还与加工、销售企业联系,开展产销业务洽谈,维护群众利益。”谈到合作社的发展目标时姬兴茂说。
“姬兴茂是庄稼人的好老师,常常深入田间地头,或是到我们家细心指导,让我们掌握实实在在的技术,切切实实增加了收入。在他的技术指导下,我每月种中药材的收入至少增加了200元。”中发村村民唐金山笑呵呵地说。
“今年我家种了2.5亩,估计能收7500斤,按目前每斤10元的市场价,能卖7.5万元,除去成本大概能赚5万块左右。”对面坡村村民解道江一边挖着鸡蛋般大小的百合,一边乐呵呵地聊着中药材种植带来的好处。
初秋时节的“国药之乡”,在柔和的阳光沐浴下尽显磅礴生机,小集镇建设如火如荼,一栋栋黔西北新居拔地而起。地方特色产业方兴未艾,百合、半夏、折耳根破土而出,田间地头不时传来群众的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