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鲜红党旗高高飘扬
作者:李凯 谢朝政 罗喜贵 黄虎 时间:2017-10-13 阅读:445
威宁:鲜红党旗高高飘扬
贵州日报记者 李凯 谢朝政 本报记者 罗喜贵 通讯员 黄虎

迤那镇中海村靓丽的便民综合服务办公楼

石门乡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

迤那镇中海村村民在“村社一体”的葡萄基地里护理长势良好的葡萄苗

草海镇西红柿迎来丰收

迤那镇中海村靓丽的便民综合服务办公楼

石门乡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

迤那镇中海村村民在“村社一体”的葡萄基地里护理长势良好的葡萄苗

草海镇西红柿迎来丰收
基础不牢,致富无靠。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帮扶下,感恩奋进,坚持用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
作为省党建扶贫示范县,威宁聚焦党建扶贫这个重点问题和班子软弱、基础脆弱、经济薄弱等基层难点问题,探索出了“三进三增”党建扶贫方法和“三级自治”、“三管机制”党建扶贫体制机制,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夯实基层党组织,助推经济大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 基层党建发力,脱贫攻坚高歌。“十二五”期间,威宁自治县减少贫困人口41.99万人,19个乡镇实现省级“减贫摘帽”。
威宁大地,鲜红党旗高高飘扬!
▲“三进三增”汇聚帮扶力
迤那镇中海村仓吉自管委(原村民小组)村民张正朝是一个比较有远见的农民,5年前,他在自家地里种了30多亩苹果树。
5年过去了,苹果树长到一层楼那么高,也开花结果了,但结出的苹果又小又少,每株挂果就在15公斤左右,市场价1元一公斤,这让他有些灰心,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不懂施肥、修枝剪枝、梳花梳果等科学管理技术,这是中海村像张正朝一样的果农们面临的问题。”包村领导马关雄看到了问题所在,决定将中海村3000多亩苹果树集中起来建立专业合作社,统一科学规范管理,村民以苹果树入股,收益村民占七成,合作社占三成。
张正朝死活不答应,他觉得就像是自己养大的娃娃,一下子交给别人,心里实在是接受不了。
马关雄带领村干部到张正朝家做思想工作,一趟不行两趟,白天不行晚上,喝烧酒、聊家常、算细账。马关雄对张正朝说:“老张啊,你现在一棵苹果树每年收入就是十多二十元,交给合作社管理,每棵树至少结40公斤苹果,每公斤2元,每棵树至少收入80元,你占七成,你的收入就是五十六元,而且你什么都不用管,你说哪头划算?”
张正朝最终高高兴兴地把30多亩苹果入股合作社。
这是威宁自治县开展“三进三增”活动的缩影。近年来,威宁全县掀起“三进三增”活动高潮,要求党员干部“带着思路谋略进村组、带着真情实感进农户、带着资金技术进田间,增强干群感情、增加农民收入、增进社会和谐。”
在活动中,该县采取领导包村谋发展、干部驻村抓落实、单位帮扶解难题、企业扶村兴产业等方式,切实为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主导产业、办好民生实事、解决矛盾纠纷;并以开展“三访三看三查”活动为契机,按照“54321”结对帮扶方式,把全县领导干部职工与每年计划出列的贫困户结成“亲戚”,做到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同时通过科技人才进田间,资金项目进田间,技术培训进田间等方式,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三进三增”活动以来,全县包村、驻村领导干部帮助314个贫困村理清了发展思路,引进和实施各类发展项目2617个,协调解决资金2.85亿元,解决困难问题12605个,办实事好事19436件,化解矛盾纠纷4199起。
▲“三级自治”激发内生力
正是收青储饲料的季节,石门乡观音山社区村民黄联富一大早便来到位于凉山小米地的养牛场收购青储饲料。“已经收购上百吨了,我们的目标是收购500吨,这样计划喂养的70余头牛这个冬天就有了饲料。”黄联富说一天忙得吃饭时间都没有。
“黄联富是我们大麻窝自管委其中一个‘十户一体’的中心户长,负责带领十户群众脱贫致富。”社区支部书记舒应波说。
自管委、十户一体。
这是威宁自治县探索建立的“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的村级“三级自治”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模式。即撤销原来的村民小组,依托自然村寨在村委会下建立“自我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委”),“自管委”再把居住相邻、发展意愿相近的10户左右农户组建为一个具有自我管理和抱团发展双重职能的主体,建成“十户一体”。
“‘三级自治’有效解决了原村民小组管理半径过大、职能滞后、工作落实不精准和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脱贫致富力量单薄等问题,促进了帮扶外力和内生动力的高效对接和有机融合。”威宁自治县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两年前,黄联富一直在浙江、江苏等地务工,2015年得知家乡迎来发展机遇后回乡创业。今年年初,威宁全县推开“三级自治”改革,他与附近的余正军、黄联忠等9户群众组成了“十户一体”,因头脑灵活,被推举为中心户长。
大家一致认为,养牛才能快速脱贫致富。6月初,在政府的支持下征了地,黄联富带领其余9户群众亲自上阵砌墙。“现在圈已修好,村民自己喂养的20余头牛正准备入圈,其余的还得出去买。”黄联富说养殖场干起来,一年就能脱贫致富。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县39个乡镇(街道)全面完成“三级自治”体系创建,组建“自管委”5446个、“十户一体”23847个(其中管理型“十户一体”19938个,发展型“十户一体”3909个),村级集体创办合作社628个,走出了一条小事在“十户一体”内解决、急事在“自管委”内解决、难事在村委会解决的乡村治理体系和“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先带后”抱团发展的“三级自治”新路子。
▲“三管机制”管出新活力
“把你们家院坝和门前的路打扫干净,要讲究卫生。”一大早,威宁自治县草海镇同心社区村民杨二江便开始检查卫生,吩咐邻居。
杨二江是一名有着16年党龄的普通党员。“我现在每天都要检查我负责范围内的卫生,搞不好要着扣分,丢脸得很。”杨二江说。
“我们现在对全社区普通党员进行积分管理,要求普通党员积极行动起来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好了,加分,做不好,扣分。”一旁的社区支部书记卯昌举说。
农村普通党员该如何管理?他们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怎么样才能发挥好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威宁自治县探索推行普通党员积分管理机制,明确党员基础分为100分,其在参加学习活动、口头承诺、向党组织提意见建议、完成组织交办任务、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遵纪守法、缴纳党费、弘扬正气等方面做得好的加分,做不好的扣分,年终召开支部党员评议大会,总分低于100分的则为不合格党员,对于不合格党员,明确优秀党员帮教,限期整改,屡教不改者则予以除名,高于100分的则按分值奖励,奖励多少各个地方根据各自的经济情况确定。
“积分制管理把社区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他们在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村庄卫生管理、征地拆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卯昌举说。
充分发挥村(居)党组织、村(居)干部、普通党员的作用,筑牢党建扶贫堡垒,书写脱贫攻坚精彩。近年来,威宁自治县探索建立了村级组织“星级管理”机制,通过量化评星、动态降星、晋位争星方式,对被考评为“好”“中”“差”的村级党组织,对应授予“五星”“三星”“一星”,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建立村居干部“考评管理”激励机制,组织村干部一年一度公开述职,接受群众质询和民主测评,量化考核指标,兑现绩效报酬,实现村居干部“干好干坏不一样”;建立农村党员“积分管理”机制,以一年为一个积分周期,通过党员认岗、支部定岗、积分明岗方式,有效破解农村党员无权管事、无岗履责、无须理事等难题,促使农村党员发挥作用。
数据显示,2016年,该县625个村(社区)中,评比出“五星”党组织165个、“三星”党组织451个、“一星”党组织9个,并在“五星”党组织中择优表彰了10个“十佳示范村(社区)”;15669名农民党员中,评比出“先锋党员”50名、“优秀党员”2350名、“合格党员”13232名、“警示党员”37名;通过“考评管理”,38名工作不力的村干部被“末位淘汰”、48个“自委管”主任被村民罢免。
夯实党建基础,决胜脱贫攻坚。威宁自治县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