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0-13

父子携手共创“甜蜜”事业

作者:敖选刚 时间:2017-10-13 阅读:248


   赵康兵于1986年10月出生于威宁草海镇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靠几亩薄土,辛勤耕耘来维持一家五口生计。一次偶然机会,赵康兵的父亲在自家包谷地里“收拢”了一窝蜂,从此这个家与蜜蜂结下不解之缘,踏上漫漫养蜂路,至今养蜂已有近30年。
  幼儿时期的赵康兵家,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生产力低下,父母除去原始的种养殖,并无其他经济来源,他们吃过不少苦头,遇上灾荒之年,往往一家人生活都成问题。但穷人孩子早当家,有人就有未来,父母十分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几个孩子也都十分乖巧。
  初中毕业后的赵康兵,由于没人引路,他只能跟着父母耕耘土地,但无论如何努力,土地有限,生产力也有限,家人的生活境遇始终未能从根本改变。随着时光流逝,赵康兵渐渐长大成人,生活压力、家庭责任让他想到创业路。他先后尝试过摆地摊卖玩具、卖蔬菜水果、开小吃店,后来他选择开食杂店。
  赵康兵的食杂店开在威宁二小校园周边,因为分量足、价位适中,赢得了许多顾客青睐。他从一点一滴开始,起早贪黑打点着小本生意,慢慢积累起创业资本。
  近年来,随着老父亲年事已高,虽有一手精湛的养蜂技艺,但老人家因年迈体衰,显得力不从心。赵康兵长时间在老父亲耳濡目染下,养蜂技术学得十有八九。百善孝为先,他希望用养蜂的实际行动来承继父亲的事业,将其发展壮大,延续好父亲的“甜蜜”事业,用行动让老父亲颐养天年。
  2017年8月,赵康兵筹措资金,加上多年积累下来的资本,购蜂桶、分蜂箱,和老父亲等五位家属注册资金100万,到威宁城关市场监管分局注册登记,在陕桥街道高坪村成立起威宁县康兵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养殖规模扩大至50余箱,生意总算走上了正轨。
  尽管养蜂发展得比较顺利,但困难和挫折也遇到不少。在养蜂过程中,过去他经常被蜜蜂蛰,特别是在喂蜜蜂的时候,有时被蜜蜂蛰咬得满脸肿胖。为了收获更多更好的蜂蜜,蜂箱搬迁的次数也不断增加,沉重的蜂箱约100多斤,每一次搬迁完,他都累得筋疲力尽。但他始终坚持到底,乐观笑对,靠着刻苦钻研的精神,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养蜂路,带领家属将“甜蜜”事业做大做强。
  作为技术顾问的老父亲,除了将自己的蜂群给儿子作为发展资本外,他还精心指导,他希望家族将自己的养蜂事业做大做强,对于怎样快速发展蜂群?怎样多产蜜?蜂群怎样安全过冬等问题,老父亲有问必答,亲身示范,其间,赵康兵认真领悟,学得有模有样。其实此时的赵康兵,已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为养蜂能手。
  养蜂一直被人们看作是“甜蜜”事业,但赵康兵认为,其中的苦只有养蜂人才能亲身体会。对蜜蜂的养殖除去耐心,还需有爱,与蜜蜂为友,熟悉蜜蜂生活习性,对繁殖期、产蜜期、越冬期蜂箱保暖等十分讲究,需要无微不至的关心;对产出的蜜,虽目前不愁销路,但贮藏、分离、运输等也有相当高的要求。今后养殖规模发展壮大后,除了周边的桃花、梨花旺季,也可能实施大规模逐地逐季游移养殖,到时运输搬迁的设备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赵康兵在盘算着未来。
  目前,位于陕桥街道的威宁县康兵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养殖蜂群50余箱,每箱蜂群年产蜜约15斤,每斤蜜价格好时能卖120元,除去人工成本,加上闲时做些其他小生意,一年毛收入10余万元,比过去单独做生意高出不少。据悉,下一步合作社每年将增加25箱左右,把养殖规模继续扩大,通过质量赢销路、技术赢蜂群,不断做大做强,将养蜂作为事业来带领成员及周边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