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0-16

威宁:全力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作者:李凯 谢朝正 罗喜贵 时间:2017-10-16 阅读:456


 威宁:全力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贵州日报记者 李凯 谢朝正 本报记者 罗喜贵


迤那镇中海村村民李桥乖用自己掌握的苹果种植管理技术带领村里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五里岗街道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


思源中学一角

  威宁,贵州的西大门,总面积6298平方公里,总人口151.3万,是全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是国务院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截至目前,全县还有15.12万贫困人口未脱贫。
  “脱贫攻坚就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和民生工程。”威宁自治县决策层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精准”二字贯穿脱贫攻坚始终,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十项行动”,着力打好“四个硬仗”,统筹好精准扶贫和同步小康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威宁减少贫困人口41.99万人,19个乡镇实现省级“减贫摘帽”。

  破瓶颈 夯实发展基础
 
  一大早,石门乡观音山(原高潮村)社区老主任黄俊祥便起了床,洗了把脸,到村子里的柏油路上溜达一圈。“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村里通柏油路,组组通水泥路,户户通连户路,有点像做梦一样。”黄俊祥说。
  观音山地处石门、龙街、黑土河三乡镇交界处,地处边远,交通滞后。1992年,时任村支书舒应祥和村主任黄俊祥下定决心带领村民修路。苦战一年多,修通了观音山到青山梁子15公里毛路。
  2006年,村支书舒应祥决定扩建路面,带领村干部测量时,他扛着的湿竹竿不小心接触了高压线,刚过不惑之年的他为修路而离世。
  观音山人执着修路的精神感动着各级各部门。2015年,省里决定对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石门乡全面开展集团帮扶,首先改善的就是交通。随后短短3个月时间,观音山到石门、观音山到青山梁子的路就变成了6.5米宽的柏油路。
  路通了,观音山的经济社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时下,在威宁边远山区,像观音山一样交通发生巨变的村寨比比皆是。
  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必须破除基础设施瓶颈,首先要破除的瓶颈是交通。近年来,威宁举全县之力开展交通大会战,启动“一四六”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出台《关于开展交通大会战的决定》,着力构建“六横六纵十五联八支”路网建设,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90分钟经济圈”。
  截至目前,全县实现了村村通油(砼)路目标,公路通车里程达6534公里。作为毕节市第一个通铁路的县,随着毕威高速建成通车,威昭高速即将建成,草海民用机场建设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威宁的立体交通正逐步形成。
  今年,威宁启动了组组通公路大会战,计划到2019年,全面完成2762个村民组8628公里同组公路硬化建设。
  破除交通瓶颈的同时,破除水、电等瓶颈。全力实施水利建设大会战,近两年来解决56万人饮水安全,力争2019年完成62.67万人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工程。改造农村电网7008公里,供电可靠率达到了99.97%。
  夯实基础设施,破除发展瓶颈,威宁的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脱贫攻坚工作正强力推进。

  换穷业 探索致富路子
 
  9月15日,迤那镇中海村曾家梁子,秋风轻拂,比人略高的苹果树发出沙沙的声音。树叶下挂着红红的苹果,李仁向把又大又红的苹果摘下来,放进纸箱里,这是最近这段时间他的日常工作,每天可拿到90元左右的工资。
  李仁向是中海村联合自管委(原村民组)人,他们家日子原本过得不错,夫妻在外务工,父母在家种地照顾孩子。可是近几年来,年迈的父母相继生病,夫妻二人只得回家照顾父母和孩子,打理家里的几亩薄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成了贫困户。
  2016年,海升果业集团落户迤那镇,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2000亩的矮砧密植集约高效栽培示范基地。李仁向家流转了4亩地给基地,每亩地流转费800元,夫妻两人在基地务工,一年务工收入超过了2万元。
  “基地就在家门口,我们一边打工,一边打理家里剩下的土地,去年还种了近10亩烤烟,收入3万余元,一年就脱贫。”李仁向高兴地说。
  脱贫致富,产业是关键。近年来,威宁紧紧抓住自身气候环境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着力实施“21353”工程,大力发展苹果、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为贫困群众探索出了致富路子。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威宁共发展马铃薯165万亩、蔬菜85万亩、中药材36.1万亩、特色经果林100万亩(其中苹果32.12万亩),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威宁还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大风车在高高的山巅吞风吐电,火辣辣的阳光落在光伏板上变成了电,现代服务业、食用菌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渐成气候……
  时下的威宁,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脱贫攻坚快马加鞭!

  挪穷窝 迎来致富天地
 
  五里岗街道办事处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搬迁移民张富军开了家小百货店,前来买东西的顾客络绎不绝。“每天的毛收入在500元以上。”张富军对这样的生活很是满意。
  张富军的老家在黑石头镇观音岩村布嘟桥小河畔,地处黑石头、岔河、海拉三乡镇交界处,离黑石头镇政府40公里。那里四面环山,生态脆弱,土地破碎,且不通公路,属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
  在张富军的记忆里,老家太穷,住土坯房,吃包谷洋芋,读书要走3个小时,寨子里像他年龄的人很多没读过书。
  18岁那年,张富军背着行李走出大山,外出务工,发誓不再回来。由于只读过二年级,识字不多,只得干重体力活,收入还不高。20年来,张富军带着妻子和3个孩子辗转漂泊,搬出大山的愿望迟迟没法实现。
  2016年初得知自己被列为移民搬迁对象后,张富军喜出望外,没想到年底就变成了现实,搬进了位于五里岗的新家。“新家120平方米,地处威宁经济开发区,不知比老家好了多少倍。”张富军可以选择到园区企业务工,但看到安置点人气旺,头脑活络的他选择了开小百货店。
  和张富军一样,威宁扶贫搬迁群众都找到了自己的致富路子。 
  挪穷窝,才能迎来脱贫致富新天地。近年来,威宁紧紧盯住深山区、石山区、地灾频发点等地区,大力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在安置上因势利导,充分考虑搬迁对象的文化素质、谋生能力和搬迁意愿,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通过以自然村或居住点为单位,将地处深山区、石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群众整体搬迁出来,在解决移民生产生活问题的同时,帮助移民实现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强他们自力更生、自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综合发展能力,成效明显。
  2016年,威宁实施易地搬迁扶贫2164户1051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82户8695人,搬迁入住率100%;今年实施易地搬迁扶贫3524户17930人,工程建设正在快速推进。

  拔穷根 斩断代际传递
 
  早晨起来,46岁的李狗才便来到魔芋种植基地,沿着土坎行走,查看魔芋长势,这是他儿子李章取创办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是他们家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李狗才家住麻乍镇双包塘村,由于人多地少,加上自己一字不识,无法外出打工,一家人日子过得很苦。吃够没有文化苦头的李狗才坚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再苦再累,李狗才都坚持送孩子读书。
  2012年,大儿子李章取考取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李狗才四处借钱把孩子送进了大学。
  学生物科学的李章取大一便参加了学校创业团队,在学校的支持下回家搞起了中药材种植,种了2亩金铁锁,后逐步扩大,2014年创办了威宁麻乍镇道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发展到20多亩。“去年种了50多亩魔芋,毛收入10多万元。”李章取说。
  现在,大学毕业的李章取参加了西部志愿者计划,一边工作,一边指导父亲管理合作社。其大弟考取了贵阳学院,二弟在读高三,一家人的日子逐渐向好。“读书才有出路。”李狗才说。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十二五”以来,先后投入资金26.3亿元,新增校舍170万平方米,招考特岗教师13339名,教育的普及层次和教学质量逐步提高。2016年,威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83%,九年义务巩固率为9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2%,分别比2011年提高49、11.54、36个百分点。
  今年,威宁高考一本、二本上线人数达6371人,创历史新高。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创造未来。威宁穷县办大教育,通过发展教育彻底拔掉穷根,斩断贫困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