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贫困 拥抱小康
作者:卯龙艳 马召凤 时间:2017-10-17 阅读:272
10月17日,第4个全国“扶贫日”,也是第25个“国际消除贫困日”。
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在威宁的土地上被“书写”得更加深刻,诗句“乌蒙磅礴走泥丸”真切道出了苍凉贫瘠的大山怀抱中无数老百姓生活的艰难。
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一道道难关成为威宁老百姓奔康路上的“拦路虎”。
“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道出了威宁脱贫攻坚战的艰巨,更道出了威宁举全县之力“亮剑”贫困,拥抱小康的决心。
贫困, 一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扶贫,一场道远而任重的抗战。
2017年,在威宁这片热土上,一曲曲催人奋进的高歌,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脱贫故事,一帧帧充满希望的致富画面,演绎了一场战天斗地消除贫困的脱贫攻坚战。“亮剑”贫困拥抱小康
——威宁苦干实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记者 卯龙艳 马召凤

全新威宁 迈步小康

“鲜花经济”带动产业扶贫

“技术扶贫”走进田间地头

全域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

石门乡观音山社区新貌

扶贫“智”先行

硕果枝头挂,农民腰包鼓

义诊进农村 看病不出村

全新威宁 迈步小康

“鲜花经济”带动产业扶贫

“技术扶贫”走进田间地头

全域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

石门乡观音山社区新貌

扶贫“智”先行

硕果枝头挂,农民腰包鼓

义诊进农村 看病不出村
教育扶贫:
扶贫“智”先行 职业教育助脱贫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斩断“穷根”。
凉风习习的九月初,位于草海湖畔的贵州工贸职业学院教学楼一楼的新生报到处人头攒动,前来报名的新生络绎不绝。
“我们工贸学院今年招生1014人,生源主要以贵州省内为主,也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云南省和甘肃省,主要以农村学生为主,学得一技之长成为他们以后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关键。”工贸职业学院招生就业负责人谢婉月介绍说。
“扶贫先扶智”。教育作为百年大计一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威宁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坚持以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为主线的教育改革之路逐步深入,全县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同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服务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为来自广大农村贫困户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提供了一条阻隔代际贫困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在提高青年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为全县发展经济、加快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发稿,威宁2017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发放264436人;普通高中享受免(暂免)“三费”学生数15224人,免(暂免)金额达2026.113万元;贵州工贸职业学院完成840人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威宁班”招生任务,建档立卡学生均享受国家助学金、精准扶贫专项助学金和补助学费、补助教科书费、补助住宿费国家“两助三免(补)”政策;截止九月中旬,全县针对从业人员资格证培训及继续教育培训650余人次,“护工”培训40余人次。
产业扶贫:
让贫困户有业可依
回首这一年,是威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新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年。
以“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基本目标,这一年来,威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开始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把零碎的小豆腐块做成大蛋糕,用规模化发展打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靓丽名片。 除了传统产业的稳产保收外,“果蔬经济”和“鲜花经济”在市场走俏。
今年,全县苹果种植面积共计33万亩,已经挂果8.2万亩,带动贫困人口0.6万人,销售额3亿元。完成蔬菜种植65万亩,预计综合产值26亿元,覆盖贫困人口6.3万人。170万亩马铃薯目前开始零星收获面积约20万亩(其中早熟马铃薯5万亩),综合产值7.3亿元,带动1.2万贫困人口脱贫。在玉龙、斗古、雪山等14个乡镇种植的4.0261万亩万寿菊,如今大部分已经采收完毕,预计产量6万吨,可为种植农户带来6000万余元收入。
产业调整带来的不仅是数字的提升更是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截止9月上旬,全县完成农产品销售额3.11 亿元,其中县内市场0.62亿元、县外市场2.49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出了实效。
除此之外,技能培训和产业调整同步配合,授人以鱼结合授人以渔,威宁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脱贫攻坚讲习所和农民夜校等形式的技能培训,结合贫困户实际,因地制宜把产业发展和技术服务协调起来,带动农户脱贫。
旅游扶贫:
打造集群旅游资源
这一年,也是威宁旅游发展再上层楼,向立体化和集群化发展的一年。威宁旅游不再是单一的“游游草海”,而是全域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
百万亩马铃薯花海、五万亩万寿菊、千亩相思草、近万亩荞花、泰丰农业观光园等系列旅游产业亮相。打造了集休闲观光、旅游度假、采风摄影、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鲜花养生度假旅游为一体的高原避暑胜地。
此外,威宁旅游产业逐渐走出单一发展的桎梏,实施“融合发展旅游扶贫”工程,结合整村推进“美丽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发展了银龙特色民宿、板底旅游风情小镇等一批集生态、民宿、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精品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实施“旅游扶贫精准营销”工程,将乡村旅游示范点纳入全县宣传体系,投入宣传资金2000余万元,形成了贵阳、重庆、成都客源市场;实施旅游扶贫人才培训工程,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50余人,重点加强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和乡村旅游干部培训工作。
医疗扶贫:
拔除因病致贫返贫“穷根”
曾几何时,“挣钱不敢花,留着钱看病”;“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是很多人百姓生活的写照。就算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赚钱多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生活困难的老百姓在担心,一旦得病,便将倾其所有。
在威宁广大农村深度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仍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医疗扶贫脱贫一批已经成为脱贫攻坚最为艰巨的任务。
2017年,围绕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威宁卫生计生有关部门不断建立完善全县医疗扶贫系统和健康扶贫长效机制,为打赢医疗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威宁基本医保门诊712个定点医疗机构不设起付线,惠及701634人次,报销2794.92万元。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政府办一级医疗机构提高到95%,惠及9611人次,报销372.83万元。同时,威宁大力落实医疗扶助,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偿后,自费医疗费用仍然过高,影响其家庭基本生活的,对其年度自付费用金额进行适时调整,防止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彻底拔除老百姓因病致贫返贫的“穷根”。
易地扶贫:
搬出大山幸福来
搬迁扶贫,铺设脱贫小康路。
一直以来威宁都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决战决胜“六个一批”中的关键一批,因地制宜积极谋划脱贫路径,全力统筹安排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确保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今年以来,威宁多次组织开展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大走访”活动,对每户搬迁对象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逐个项目制定搬迁入住工作方案,逐户落实搬迁工作责任人,逐户逐人进行督促落实,切实做到搬迁对象精准、搬迁时限精准、后续保障精准。目前,全县搬迁入住2139户10418人,入住率99.1%,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
阳光大道恒大集团阳光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五里岗工业园区安置点……时下,走进威宁县城周边多个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点,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为确保老百姓在搬离“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边远、恶劣的生存环境后能住进宽敞的新房子,威宁坚持加大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力度,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制定的工程进度目标,倒排工期表,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各项要求,确保安置点工程建设加速推进。目前,全县2个安置点全面动工。其中,石门乡安置点“三通一平”和地质勘探已经完成;五里岗工业园区安置点C区和D区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与此同时,全县2018年搬迁项目开工准备工作也正在有序推进。
截止9月上旬,全县识别出新增搬迁对象1518户7454人,摸排出7000余个就业岗位,搬迁对象实现就业217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