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0-19

驻地为故乡 群众当亲人

作者:李欢 马召凤 卯龙艳 时间:2017-10-19 阅读:228


 驻地为故乡 群众当亲人
——记小海镇坪山村第一书记全显军
记者 李欢 马召凤 卯龙艳


  在群众眼中他是城里来的干部,是帮助村子发展的“当家人”,更是亲人。驻村以来,他手拿民情日记行走在田间地头,足迹踏遍村里每个角落,为了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他多方奔走“化缘”,拉项目搞建设,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发展。
  他就是被评为“2016年全省驻村干部十大新闻人物”之一,被省扶贫办评为2016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的省扶贫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处主任科员、小海镇坪山村第一书记全显军。
 
强建支部助脱贫
 
  2016年的4月,威宁乍暖还寒。全显军收拾行囊告别家中亲人,只身来到小海镇坪山村,眼前泞泥的马路,低矮的房屋和省城的一切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打开坪山村两层楼的村办公室,一股灰土迎面扑来,让全显军干咳了几声。
  简单的收拾后,全显军再次打量起这座220平米的楼房,一条毛石路从村办公室楼前经过,楼房外墙被经过的车辆碾压的黑灰色泥浆糊起了厚厚一层,旁边散落着无数的垃圾,办公楼内除了一张办公桌和几把椅子外,再无几件像样的办公用品。
  “这样的办公环境,怎么能搞好工作?”全显军在心里嘀咕起来。
  全显军驻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相关部门汇报,争取资金,为村办公室置办了电脑、打印机、广播等办公用具,并修建了围墙,制作了村务公开栏、惠农政策宣传栏等。并把省扶贫办结对帮扶坪山村党支部离退休干部雪瑞伟等老同志募捐的1.9万余元及省扶贫办下发的1万元的驻村工作经费全部用于为村办公室修建了花池、购买了电视机和村务办公室用品等。
  “全书记经常主动与我们党员和村干部交流谈心,带领我们学习‘两学一做’教育,现在坪山村支两委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坪山村村主任管彦平如是说。

深入走访抓民生
 
  接下来的日子,全显军拿着民情日记,开始了进村走访工作,在老乡家他也不那么拘束,老乡递过来的烧洋芋,他总是乐意地吃上两个。
  “只有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全显军说。
  几个月下来,厚厚的几本驻村日志记满了东家缺资金、西家缺技术,1组饮水困难,8组串户路比较老火……一年多下来,他走遍了全村每一个地方,对村情和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
  坪山村1、2组,一直以来,饮水困难都是当地群众的心病。走访过程中得知群众迫切解决饮水难题后,全显军主动争取资金为群众修建水利工程。2016年底,自来水接通后,拧开水龙头,白花花的水就流出来,让村民们一个个笑开了颜。
  “煮饭、洗衣、喂牲口我们都用这个水,在之前,这是我们敢都不敢想的事。”村民朱营铂说。
  在坪山8组,几个小孩子推着童车从水泥路上呼呼地滑行,同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省里面来了个驻村干部,他来了,我们的串户路就修通了,现在通组路也正在修建,路修好了,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村民程大爷笑着说。
  很多村民不知道全显军的名字,只知道省里来了一个驻村干部,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心系群众解烦忧
 
  对于全显军,坪山村雪原农业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程爱华把他当“亲人”。
  2016年下旬,返乡创业的程爱华,在实施养鸡项目中过程中,由于资金链的断缺,陷入困境,得知这一情况后,全显军找朋友帮忙,把借来的3万元毫不犹豫地转借给程爱华,帮他度过了难关。此外,坪山村养殖户蔡雷、程宗兵也遇到困难,全显军同样帮忙化解了他们的资金危机。
  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直是全显军到坪山村最为关注的群体,他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到贫困户家走访,全显军总是要自己掏钱买一些生活用品一并送去,在他看来,村里人都是自己的亲人,看望一下他们也是理所当然,不仅如此,他还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捐钱捐物,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
  “我下一步还打算寻找社会爱心人士,长期结对子帮助这些困难家庭。”全显军说。
 
谋划产业促发展
 
  坪山村属小海镇两个国家级一类贫困村之一,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年人均收入仅2753元,是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空壳村”。
  今年三月,19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村委会免费领取玉皇李、脆桃、东北李苗木后,村民们高兴地在自己家的地里栽种起来,这样一来,这19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便每家有2亩的经果林。
  通过深入走访,全显军按照“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式,根据当地地理气候,鼓励群众大力养牛、养鸡和栽种经果林。
  驻村以来,全显军争取上级帮扶的各类发展资金530余万元,其中102万的产业扶贫资金,帮助8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养牛,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林下生态养鸡,通过单户养殖、联户养殖、合作社养殖等方式,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西门塔尔牛178头、鸡10000余羽、经果林近400亩。
  “100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243万元用于修建6、7组的通组路,12万元用于串户路,36万元用于人畜安全饮水项目……”对于每一笔账,全显军总是算得那么清楚。
  基础设施改善了,产业建起来了,群众生活变好了,对于省城来的这个“亲人”,当地群众竖起了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