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0-23

莲花村的脱贫致富故事

作者:罗喜贵 时间:2017-10-23 阅读:233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33)

 
莲花村的脱贫致富故事
记者 罗喜贵


  深秋时节,走进迤那镇莲花村,一栋栋白墙青瓦的黔西北民居出现在眼前,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硬化路连通各家各户院坝,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收获的幸福洋溢在每个村民的脸上……   
  近年来,迤那镇莲花村在各级各部门的倾情关怀与帮扶下,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出了一条条适合全村发展的惠民之路,让当地百姓真正找到了发家致富的好路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据了解,莲花村曾是迤那镇最偏远、最贫困的山村之一,总面积13.3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700米,平均海拨2452米,全村500余户人家2000多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835元。
  然而,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2835元提高到了2016年的 6756 元,老百姓生活由穷变富,日子过得滋润起来。
  走进68岁的施少明家,一座三层楼的黔西北民居呈现在眼前,宽敞的水泥院坝里并排停放着一辆山地农用汽车和一辆拖拉机。进入家里,烤火炉里的火苗燃得旺旺的,屋子里热乎乎的,温暖极了,施少明和老伴正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视津津有味地看着,见到客人到来,他们一边热情地打招呼一边端来切好的热茶,老两口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精气神十足。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施少明老人家里原有7口人,现在分成了两个家,老两口和小儿子居住,家里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洋芋和发展牲畜养殖。目前,老两口家里收获4万多斤洋芋价值2万余元,几头大肥猪价值2万余元,加上小儿子外出打工每年可挣3万多元,一家人的经济总收入在7万元左右,生活开支绰绰有余。如今家里各种生活用具应有尽有,日子过得让人羡慕。
  施少明老人告诉记者,目前莲花村像他家一样不愁吃不愁穿、生活宽裕的人家比比皆是。
  然而,回忆起五年前村里的生活状况,施少明老人的脸上却消失了笑容。施少明说,那时村里不少人家住在歪歪斜斜的土坯房里,房子裂缝深得连麻雀都钻进去做起了窝。村子里的泥巴路,让村民们进出“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吃水、烧煤要到五、六公里外的村庄去挑和背,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没有,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成了村里老大难的问题,“吃不上饭、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成了全村人难以言说的痛点。
  正是因为赶上了国家开发扶贫的好政策,才改变了贫穷落后的村庄面貌。
  该村村委会副主任胡平告诉记者,莲花村能有今天,与国家开发扶贫的好政策分不开。,2011年迤那镇被贵州省列为扶贫开发“集团帮扶、整镇推进”的试点镇,为迤那镇以及莲花村脱胎换骨揭开了新篇章;2013年,莲花村再次迎来了国家大力帮扶迤那的好政策。在这两次国家大力帮扶迤那的惠民政策下,莲花村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居环境、百姓生活等方面都彻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胡平也正是在那时受到村里国家惠民政策的眷顾,才在村里办起了互利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胡平边说边带领记者来到了他的互利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里,记者看到,一头头膘肥身壮的西门塔尔牛正在悠闲地吃着草料,几个给牛添加草料的工人忙得满头是汗,他们不时用衣袖揩着脸上渗出的汗珠。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如今胡平的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已有64头能繁母牛,其中已有27头受孕,预计今年11底能产仔,加上近年来牛价猛涨,胡平对养殖专业合作社充满信心。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养殖专业合作社能繁母牛的草料供给,胡平还将合作社周边老百姓贫瘠得几乎种植不出玉米和洋芋的土地按照每亩400元的流转费给老百姓进行流转,用于种植牧草、绿肥等青储饲料,土地被流转的老百姓反过来给他打工,通过帮他种植青储饲料或在合作社给牛添加草料等方式,每天付给80元的辛苦费,带动周边村民们学习养殖技术,共同致富。
  目前,在胡平的带动影响下,莲花村500多户农户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家开始养殖西门塔尔牛,多的人家达6至7头,一年靠养殖牛有的人家就挣10余万元,他们离同步小康的目标也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