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斌:岔河村的“当家人”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7-10-23 阅读:278
入秋,走进么站镇岔河村农业光伏电站,满眼的蔚蓝恰似一片蕴藏无数能量的海洋,连绵起伏。在一片蔚蓝之中,一抹抹金黄色的万寿菊点缀其间,花开恣意,纵情绽放。蔡永斌就站在一簇簇金黄色的花海中间,头上带着安全帽,手里捧着万寿菊,一边采摘一边和村民聊着闲天儿。
采累了,他就坐在了地里,一边玩着手机刷着朋友圈,一边和村民打趣。”不上网,人很快就落后了。”他刷得最多的是全镇村干部的微信群,在那里,很多村干部都会一起谈论种什么作物能挣钱,也聊村干部们遇到的一些趣事和难事。
在岔河村,蔡永斌算是一位资历很老的村干部了,虽然他不到40岁,但是在村里已经工作了近20年,已经是村民口中的一位“老人儿啦”。
在村子里随意问起蔡永斌,村民们都不乏赞美之词,有人说他“倔脾气”,有人说他“一根筋”,但是说到底都不忘记赞美他做事情的认真和不偏私。
蔡永斌22岁就到村委会帮忙,没想到,这一帮就帮了近20年。
那时候,蔡永斌一边跑车拉货一边帮村里做资料打下手。跑车拉货一年下来,能净赚5万元都不止。而上个世纪90年代的5万元比现在要值钱多啦。几年的车跑下来,蔡永斌虽然还是个年轻小伙子,已经算是村子里的“大户人家”。
那时候村干部的工资每月300块钱,而他自己跑大车拉一趟货就有几千块,蔡永斌也想过撂挑子不干了。可是越是往村里跑的多,越是放不下手里头的工作,这份“放不下”让蔡永斌一直干到了现在。
“谈钱?没有哪一个村干部能把这工作做好了,都是凭着良心在做事。”蔡永斌还不是村支书的时候,还能抽时间跑车拉货,但是自从蔡永斌成为村支书后,那辆大货车基本成了家里的一件摆设。
生意没做了,两个读书的孩子也常常无暇顾及。蔡永斌的老婆在农业光伏电站打工,而蔡永斌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为了不影响孩子读书,夫妻两人决定把两个孩子送到威宁读寄宿学校,每到周五才把孩子从学校接回来住上两天。然而,纵使把孩子接回家了,蔡永斌也总是天天在外头忙活,要么就在农业光伏电站招呼着工人们采收万寿菊、种菜,要么就是在镇里开会或在村活动室整理资料。忙起来的时候,常常好长时间都没和孩子说上几句话。
一边是四处忙着工作,一边是接送孩子读书,一辆新车刚买没几年,已经被他开成了一辆旧车。
在蔡永斌的那辆车子里,后备箱、座位上无论哪个边边角角都塞满了各种各样的资料,一眼看上去零零乱乱,各式各样,让人摸不着头脑,可是每问起一样东西蔡永斌都能准确的在各个地方找出相应的资料来。
村民们都说蔡永斌把车当做了办公室。“有些资料要得急,要是回村里拿耽误时间,回家做又怕吵到媳妇,干脆在车上把资料整理好了再回家方便点。”
对于蔡永斌来说,一个村子发展好要有两点,有好的产业,有好的生态。正是对生态的这份执着追求,蔡永斌这些年总是没事儿就往山上去了。每一次开村民大会,蔡永斌总要说上一句:“别乱砍树啊,不然要罚款。”
“以前还有个别偷偷砍树的,现在大家都不好意思砍了。”护林员蔡里程成今年50岁了,是岔河村的一名老护林员。说起护林的故事,他能讲上几天:“村支书经常半夜三更带我们去抓偷树贼,我们偷偷摸摸的往林子里走,搞的我们像偷树的。”
随时巡林,半夜守林,宣传护林。蔡永斌对于森林的爱护留下了一个全镇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岔河村,森林覆盖率高达65%以上。
林子护好了,产业成了蔡永斌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2015年,全省第一个农业光伏电站落户么站,总面积约2100亩。对于蔡永斌来说,产业发展的机会终于来了。
“这个事情整好了,能脱贫一大批人。”蔡永斌说。
2016年,蔡永斌带着村民成立了专业的合作社,利用农光互补项目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一边找销路,一边吸纳群众就业。
为了利用好农光互补这一项目,蔡永斌联系了村子里的贫困户们开始在光伏电板中间种上了万寿菊和蔬菜。
如今,这项产业成了岔河村的一项脱贫致富产业,不仅成为村里发展的一项契机,也成功带动70余人就业,成为脱贫的一大助推器,去年成功脱贫16户,今年脱贫22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