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0-24

农民“点单”,讲习所 “上菜”

作者:马召凤 周星 时间:2017-10-24 阅读:254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34)
  脱贫攻坚讲习所在草海镇同心村成立半年多来,这个讲技术、讲政策的小小课堂发挥了“千斤顶”的作用,小课堂撑起了脱贫攻坚的重任。农户们边上听,技术专家中间讲,通过院坝会、田坎会等形式,不仅把实用技术传递到农村,也把一个个新的观念和思想种子播种到了百姓心里。农民需要什么就讲解什么。农民“点单”,讲习所“上菜”。一个又一个百姓从讲习所里学习技术,学习政策,学习脱贫发展和产业致富的新路子,走上了致富路。

草海镇同心村脱贫攻坚讲习所:
农民“点单”,讲习所 “上菜”
记者 马召凤 周星



 
  管毓国是同心村的萝卜种植大户,今年第一二季萝卜已经丰收,他家的50亩萝卜已经有近20万元的收人。这是他最近几年的最高收益。
  以前,管毓国胆小,不敢放开手种萝卜,就怕大面积的萝卜种下去之后遭遇大规模的病虫害或者价格下跌。去年,眼见着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因为种萝卜增收致富,管毓国开始大着胆子把原来小豆腐块的萝卜地变成了一整块的萝卜地,还另外承包了30多亩地,全部种上萝卜。
  去年,管毓国一口气种植了50亩萝卜。按照800块钱一吨的市价,管毓国的50亩萝卜收入20万元。然而,正在他乐呵呵数钱的时候,村民们在村子里开始算起了经济账,管毓国抱着手在旁边听,村民们一算账,管毓国傻了,他自己的萝卜每亩地的收入差了村里其他人的收入近千元。“难道别人家的地要稀奇点?”他想。
  直到今年4月份,脱贫攻坚讲习所落户同心村,管毓国心里的这个账才终于算清楚。
  讲习所请了相关萝卜专家专门针对同心村发展最好的萝卜产业进行技术讲解,从全国萝卜产业发展现状到威宁萝卜,从萝卜品种到萝卜市场,从萝卜栽培到病虫害防治……管毓国听了他种植萝卜以来最为全面的一堂技术课。
  “原来,大家的施肥方式和我的不一样,要先把地弄平整,然后均匀洒上肥料,统一翻犁过来,保证肥力均匀。”几堂课下来,管毓国的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
  如今,和管毓国说起萝卜种植,他头头是道,能讲上几个小时。讲习所开讲之后,管毓国开始把土地统一翻犁,均匀撒肥。第一季下来,果然,今年的萝卜个头均匀、卖相比去年要好很多。如今,除了正在地里头猛长的第三季萝卜,管毓国已经有20万元的收入,等到第三季丰收下来,今年管毓国的萝卜收入不掉30万元。
  而对于同样是种植户的卯华升,他总是常常忘记讲习所的名字。但是他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课堂。对卯华升来说,这样的课堂就是针对专门像他这样识字不多的老百姓的。讲习所开讲之后,卯华升接触到的课堂不再是中规中矩而又满堂理论的枯燥课,而是手把手地教,不仅把理论讲了,还带着百姓到地里头一边实践一边讲解。
  卯华升听懂了,很多和卯华升一样以前并不懂技术的种植户们也听懂了。当然,这份“懂”带给卯华升的是每亩地增收上千元的实效。
  卯华升2014年开始种植萝卜,以前,他家的萝卜一年只种一季,别人家忙着种第二季第三季萝卜的时候,他才开始慢吞吞的收第一季萝卜。
  “讲习所开讲之后,专家们告诉我,萝卜一年种几茬都不影响产量,我才开始种三季。”
  今年,卯华升的30亩萝卜比去年增收了近10万元。
  对于村支书卯昌举来说,这个课堂虽小,却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村民要什么技术,我们讲什么技术,一来二去,村民们都是技术人才了。”同心村脱贫攻坚讲习所从今年4月开办至今,开展了50多次培训和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田间地头培训会。这种形式多样的培训给村民上足了“菜”。
  卯昌举还记得,讲习所开班之后村里慢慢发生的变化。
  “现在,我们全村在外头打工的人家不到10户,全部都回家搞产业,比外头的挣钱。”
  “有一次停电,村民们点上蜡烛都来讲习所听课。”
  “就这半年多来,村子里又增加了一百多辆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