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0-24

致富“领头雁”

作者:卯龙艳 李玉荣 马召凤 时间:2017-10-24 阅读:233


 致富“领头雁”
——么站镇平原社区支书王俊书带领村民脱贫记
记者 卯龙艳 李玉荣 马召凤



王俊书(左)正查看蔬菜种植基地内莴笋的长势


  曾经的么站镇平原社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耕地土壤肥力差,老百姓广种薄收,收入一直不高,外出务工人员多。
  这个2900余人的村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45户465人,目前已脱贫28户132人,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600元,预计2017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8000元以上。
  如今,平原社区老百姓的收入翻了几番,还成为么站镇产业发展示范社区,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与一位70后村干部有关,他就是平原社区的村支部书记王俊书。
 
“吃卡拿要”,王支书的“四字”精神
 
  “我们王支书,做事情一向认真负责,2013年至2016年他担任的是村主任的职务,2016年才开始担任村支书,今年我们村改为社区,他就是我们的社区支书。王支书从他多年的基层工作中总结出工作的‘四字精神’,现在这个‘四字精神’不仅是王支书对自己的要求,更是成为我们社区工作的原则。”说这话的是平原社区的劳动保障协调员刘永平,他已经和王俊书搭档工作了很多年。
  说起自己工作的“四字精神”,王支书笑着说无非就是“吃”、“拿”、“卡”、“要”四字。“可不是通常说的‘吃拿卡要’啊,你听我细细给你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见记者一脸的疑惑,王俊书支书连忙说到。
  “吃”,吃透党的方针政策和会议文件精神;“拿”,拿准当前的发展形式和发展方向;“卡”,卡住当地不正之风和不良之气;“要”,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要多和群众交流,要帮群众多办好事。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王俊书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吃透党的方针政策,拿准当前的发展形式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马铃薯和蔬菜种植,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调整产业,群众致富“领头雁”
 
  “这个大棚种植的蔬菜与我们传统种植出来的悬殊太大了,以前一年最多只能种两季,现在和王支书一起搞大棚种植我才知道蔬菜一年可以种四季。”平原社区居民蔡昌明乐呵呵说道。
  原来一直靠种包谷洋芋维持生计的蔡昌明自从加入王俊书带领成立的村社合作社,不仅每个月有3000元的工资,每年还有几千元的土地流转费,收入一年年增多,日子越过越红火。“以前种苞谷洋芋,只能填饱肚子,现在跟着王支书他们一起搞蔬菜种植管理,每年光技术管理的工资我就能挣三四万块钱。下一步我打算把技术学精,自己建大棚,多挣点钱,抚养孩子读书,把日子过好。”蔡昌明说。
  平原社区一直以传统种植为主,老百姓主要从事种植和养殖,或者就是外出务工,产业结构太单一,剩余劳动力比较多。
  2013年王俊书开始担任平原社区的主任时便开始带领老百姓转变种植模式,发展连片优质马铃薯种植,打造优质马铃薯连片种植基地3000亩,并靠着自己多年销售马铃薯经验,着力拓展马铃薯销售市场,以单价每斤0.8元的价格帮助精准脱贫户把马铃薯销售到省外大中城市,全年累计销售马铃薯累计4000余吨,彻底解决了老百姓马铃薯销售的难题。
  2016年,在王俊书的带领下,平原社区成立了村社一体的晟瑞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老百姓通过土地流转走集约化发展,搭建大棚106个,试种早熟三膜马铃薯126亩,大棚蔬菜500余亩,惠及全社区老百姓80户200多人。“鼓励老百姓把土地流转集中起来发展,每亩地每一季的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比原来翻了几番,同时组织老百姓在基地里面做工,社区的剩余劳动力难题就解决了,通过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发展思路培训,老百姓的观念也得到很大改变,发展致富慢慢有了门路。”王俊书说道。
  在王俊书的办公桌上一本本厚厚的笔记本摞成了一座小山,他向记者介绍说每本笔记本记录的东西都不一样,养老保险缴纳记录、贫困户名册、马铃薯种植技术学习笔记、肉牛养殖技术学习笔记、以及工工整整的会议精神学习笔记。王俊书说自己学历不高,要正真做到吃透党的方针政策把握发展的形势为老百姓谋福利,他必须坚持不断的学习领悟。
  “接下来我会围绕我们社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深入田间地头随时了老百姓的需求,不辜负群众期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王俊书信心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