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化“追风”为“躬耕”
作者:王保友 时间:2017-10-25 阅读:210
编者按:
9月30日,本报第四版“文艺威宁”栏目头条刊登了安宇的《生日偶感》一文,针对文中批评的“过生日”现象,本报编委会特约了几篇评论,请看——
且化“追风”为“躬耕”
——简评安宇先生随笔《生日偶感》
王保友
在诸多文体中,时评类随笔作为“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因其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形式多样而常见于报章。时评类随笔的写作,似乎就像与邻人聊天般轻松,也因其不拘、随性、简短、易为的特点,使得流于俗常的写作者,炮制出太多懒得读、更不屑于评的俗常之作。
近得报人许定华先生推荐,抽暇品读安宇先生的随笔《生日偶感》,油然生出“光阴易逝人易老,且邀清风灌襟袖,无为当嗟昔荒嬉,何不躬耕趁现时”的慨叹。
在我看来,随笔要想写好,须有作者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一个事件的角度而不同于以往,或者重点落笔于“感”,有感而发,作由点及面的发散性思考,由表及里的深层挖掘,方能评析世态,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生日偶感》中,安宇先生以当今攀附、追风的世相为切入,就现时愈演愈烈的高频次生日庆生现象,引发“母难日”的孝思,人生苦短的追问、叹谓,再娓娓道出读书、做事、圆梦的紧要,可谓逐层剥笋、娓娓道来,火候恰到,警世醒人。
作者调遣的类似于好友之间促膝谈心的平实化语言,不故作高深、居高临下,不媚俗、矫揉造作的写作姿态,也为作品增色许多。于此,我将《生日偶感》视为不俗之作。
我已过艾年,正值六九,从不曾给自己置办生日,也没有给父母操办过狂欢式贺寿。唯一一次贺寿宴,是我为父亲八十周岁庆寿,事前再三告知邀请的诸位至亲,以及父母的昔日工友、健在的同事,只是为着给年事已高的老人创造一次聚拢亲友、促膝把话的机会,事毕也婉拒了各方贺金、贺礼。这些,恰恰也切合安宇先生《生日偶感》中所持有的低频次、尚节俭、过生日的观点。
正如安宇先生所言:短暂的人生就是由若干生日组成。虽为匆匆过客,总也该做点什么?我等身为草戒之人,应当疏离“追风”之浮华,“读点书,做点事,喝点酒,交点友,做点梦”,将平民阶层的这些人生常态或过程,化为“躬耕”的结果——圆梦。圆孝亲之梦、和谐之梦,乃至家国殷实,国家富强之梦。于此,《生日偶感》的所指和能指,足够宽阔或博大,令人省悟。(王保友:作家、诗人,已出版诗集5部,散文集1部,长篇小说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