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难日”里的变态狂欢
作者:卯旭峰 时间:2017-10-25 阅读:258
“母难日”里的变态狂欢
——读安宇《生日偶感》
卯旭峰
安宇是老前辈,我与他只有过一餐之缘,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是二○一一年的九月份,我从乡镇党政办公室抽调县某部门跟班学习。报到那晚,我有幸与送、接双方领导在安宇前辈的餐馆小酌。安老没有普通店主惯有的小家子气,他一出场便豪气干云,特别健谈,且满口诙谐睿智之言。那晚因我之事,让他破费。席间,安老得知我在城里孑然一身、脚下无寸土、头上无片瓦、孤影萍踪无着落,他很是同情,且慷慨激昂,要把一套闲置的住房无偿借我居住。我虽酒意阑珊,却受宠若惊,百感交集,用已经租到住房为借口婉拒了。安老还说,年轻人不容易,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开口。
这些年来,一直为生计而奔走,虽心怀感激,却与安老再无交集。没想到时隔六年,安老以文字的方式,把他的热情奔放以及谆谆教诲呈现于我。这些文字,读起来倍感亲切。安老洒脱睿智的形象,在字里行间,在脑海中鲜活起来,仿佛又在聆听他的谆谆教诲。
言归正传。这是我第一次拜读安老的文章,他“居然”还写文学作品?我甚感新奇,一口气读了几遍,感想颇多,深受触动。忍不住想胡言乱语一番。若有冒犯,鉴于晚辈才疏学浅口无遮拦,还请安老多多包涵,也恳请各位方家对我的谬误给予批评并赐教。
安老这篇随笔,题目是《生日偶感》。其实这并不是“偶感”。这是一个热爱生活,勤于思考的老人,久经积淀之后的生命感怀与领悟,通篇充满了人生况味与生命哲思。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没有装腔作势的说教,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泛滥抒情。有如同桌喝酒,闲话家常,娓娓道来。尤其是对“母难日”里,在酒馆、歌厅里上演的那一幕幕变态狂欢闹剧的描述,以及作者对人生、对世事的一些思考感悟,让人沉思,促人警醒,给人以教益。这里,我斗胆从“真 、善 、美、奇”四个方面,谈谈我读后的感受。
首先是“真”。这篇文章的“真”,是从选材上体现出来的。文章选材小巧,但开掘很深。作者并没有摆出一副长者的姿态,以所谓的经验阅历作为幌子,故弄玄虚,摆谱说教。也没有选择那些貌似宏大实则空洞无物的素材来写。而是从俗世众生“过生日”这一司空见惯的身边小事着眼,通过当下已经被很多人过错了位、过变了质的小小生日,彰显出人生百态、众生乱象。可谓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见大,引发读者沉思。文章开篇便开门见山,亮出作者的情感生发点: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过生日的目的都是“为自己过”,以达到炫富、显贵、追风的目的。(或许,在这里,很多读者还想愤愤然加上一条:借机敛财!举目四顾,当下何止是“做寿”,有些人从一楼搬到二楼要办,坐牢出狱要办,当兵要办,考上一个专科要办、治病出院要办……)作者观点鲜明,落笔便定下了“偶感”的主基调,并为后面感悟的升华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善”。本文字里行间处处映射出“善”的人性光辉。中国古代史书上把生日称为“父忧母难日也”;佛经有云:“亲生之子,怀之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然而,在人心浮躁空虚、信仰缺失的今天,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母难日”的真正含义?在第三段,作者就对此作了阐释,并回顾了缺医少药年代“母难日”里发生的悲剧。连续使用几个问句,发人深省,引发读者深入了解生日的本质。作者参加了数次生日宴,目睹了一出出“莫名其妙的‘狂欢’闹剧”之后,“自己不少自责,再不逢场作戏,随波逐流……”“……想到这些,我们还高兴得起来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生我养我的母亲痛苦之上呢?”“我们虽为匆匆过客,总也该做点什么?我们渺小,小则小为,不可不为,更不可乱为。谨记‘不以善小而不为’”。诸如此类很多语句,无不体现出作者的良知和对世界人生的态度——都是善良的。并且还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从善意出发、引人向善的。
第三是“美”。一是思想上的美,作品写俗世众生过生日,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由过生日乱象引发思考,进而阐释了自己的处世之道,以及淡泊明志却又不消极怠惰的人生态度。母亲受苦受难之日,却成了一部分人的变态狂欢之时,这种荒诞的逻辑,有多少人用心去思索过?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并非一棍子打死,所有生日都不允许过。而是罗列了几种可以过生日的状况。安老认为,过生日之目的,是为了庆贺、警醒自己、交流或传授养身(修身)长寿或处世之道,缅怀追忆长者、逝者。有些生日可以过,然而,必须是“虔诚的,而不是借故生端的、变味的。”二是语言上的美,本文语言不冗繁不扭捏,言简意赅,长短句结合,铿锵有力,不肆渲染却一语中的,并且让读者达到“见意忘言”的效果。“邀三喝五齐聚酒馆,歌厅,先是狂饮暴抽,蛋糕啤酒胡抹乱溅……最后是醉了、骂了、哭了、笑了,甚至是砸了、伤了、赔了……不欢而散了。飘飘然,昏昏然,好一出莫名其妙的‘狂欢’闹剧。”寥寥数语,胜却不着边际、无节制铺陈的宏篇大论,画面感极强,形象地勾勒出变质生日宴的荒唐可笑,让人读之啼笑皆非、唏嘘连连。那情那景,尤其让母亲们情何以堪?“十月怀胎——何其艰辛;一朝分娩——何其痛苦?母亲为了儿女的新生,可谓生死莫测,命悬一线。特别是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有多少年轻体弱的母亲还未看到娇儿一面,还未听到那足慰平生的第一声呱呱啼哭而抱恨辞世!”如此泣血之句,有良知者读罢无不内心受到触动,灵魂受到震颤,韵味悠长,充满了正能量,激发读者奋发进取,积极向上。
第四是“奇”。本文的“奇”,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构思以及叙述方式不落俗套。很多针砭时弊的文章,多是语言辛辣讽刺、锋芒毕露。更有甚者,通篇怒发冲冠,气冲斗牛,具有不把被批判者置于死地不肯罢休之势。而安老却没有这么去做,他在文中是一个和蔼的长者,并没有立马横刀,剑拔弩张。而是心平气和,如话家常,循循善诱。让读者能感受到剑气却看不到剑锋,绵里藏针,通过叙述自己的所见所思,让读者了悟、警醒。面对一些无事找事办,连生日也变着法子一年过两次的世俗之徒,安老没有辛辣的讽刺,没有尖刻的语言,只用了一句话:“更有令人啼笑不得的是:有人还将生日分为阴历阳历一年过两次。”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力道无穷,尽显调侃、批判之意。文末一句:“谨以此文献给在天的父亲母亲!”初看似乎多余,细思之则是神来之笔,言有尽而意无穷,再次升华了文章主题,实属匠心独运。再次提醒那些在“母难日”里无知地呼朋唤友,制造出一幕幕闹剧的变态狂欢者,如此举动,实为大不孝。
按照常规,本来还应该在这里谈一谈文章缺点的。然而,安老不是专业作家,我也属评论的门外汉,如果在此不懂装懂,指手画脚,吹毛求疵,岂不成了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何况,作为晚辈,也不能眼高手低,对长辈随心随性抒怀、把玩的文字太苛求。时下,有很多人喜欢在网站、在微信公众号或朋友圈、在QQ群或空间里,不厌其烦地晒文自慰,自命作家诗人。与那些人所写的空泛矫情、无病呻吟甚至狗屁不通的所谓文章相比,安老这篇随笔,要好的太多了——安老抒写的是真性情!也许由于观点一致,产生了共鸣,我一遍又一遍用欣赏的眼光去阅读,打心里没有想到要从鸡蛋里寻出骨头来。当然,凭心而论,这篇文章也难免有瑕疵,部分词句也略有不通之处。然而,瑕不掩瑜,何足道哉?
缘分,是一种微妙的东西。一餐之缘后,时隔六年,许定华老师向我抛出来安老的一块玉,不想竟然引出了我的这一堆砖头土块。人不能不怀感恩之心。在生活的路上,安老给过我关怀与教益。欣赏安老豁达的人生态度,向往安老曾经沧海、除却巫山之后的广见博识以及厚积薄发的所思所悟,让我深受教诲。于是拉拉杂杂、胡言乱语了这么多,谬误在所难免啊。(卯旭峰: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