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0-31

江上架飞虹 绝域变通途

作者:赵莉 时间:2017-10-31 阅读:307


 江上架飞虹  绝域变通途
——威宁“溜索改桥”见闻
通讯员 赵莉



玉龙镇新修的跨牛栏江人行桥


  近年来,威宁县委、政府及交通部门把“溜索改桥”项目建设作为重点民心工程、扶贫工程来抓,该工程的建成从根本上破解了偏远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的困境,成为了山区村民走向外界的“希望桥”、“连心桥”、“脱贫致富桥”,使云贵两岸的群众彻底告别了溜索时代,结束了“一江天堑”的历史。
 
长桥飞渡了心愿
 
  10月26日,玉龙镇沙田社区大地组牛栏江岸边比平日热闹了许多,横跨当地牛栏江两岸的人行桥竣工投入使用,很多群众自发来到桥边庆祝,大家燃放鞭炮,热议纷纷,过桥赏景,争睹大桥风采。桥的这边,是威宁玉龙镇,桥的那头,是云南省会泽县马路乡。两岸绝壁高耸,河谷深切,奔腾不息的牛栏江在两省交界的深山峡谷里穿流而过。这一天,云贵两岸的群众等了多年,终于梦想成真。
  玉龙镇跨江人行桥为钢架型平拉桥,总投资650万元,桥长350延米,桥跨320延米,桥宽2米,荷载224吨,如一道“飞虹”将两岸紧密连接。
  当天,正逢对岸会泽县马路乡田坝子赶集日,从桥上过往的群众络绎不绝,有走亲戚的,有逛集市购买日用品的,沙田社区大地组的陶圣刚和宋启贤背篓里装着刚从集市上买来的小猪崽;饶先兰左手拿着新买的两把锄头,右手提着一筐鸡苗;营花组的田应芬已年逾花甲,她告诉笔者,上次去对岸赶集,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每个从桥上走过的人,心里都曾有着“过江难”的苦楚,如今,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在这座人行桥修通以前,居住在两岸的居民,过江出行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想去对面,只能靠一条摇摇欲坠的简易铁索桥和横跨江面的溜索,我们当地人俗称‘闪闪桥’和‘晃晃索’。若是不过江,选择绕远路,要从会泽县马路乡坐车到昭通市鲁甸县江底乡,再转车到威宁玉龙镇营寨社区、和平社区、沙田社区。40来公里的路程,辗转下来怎么都要两个半小时,既费时,又费力。现在直接从桥上过,20多分钟就到了。”沙田社区村支书胡长恩介绍说。
 
溜索改桥得民心
 
  威宁地处黔西北乌蒙山脉腹地,其间屹立着4座2800米以上的高峰,是乌江、横江的发源地,牛栏江的西源、东源,珠江的北源。县境内切割较深,峰壑交错,山崖险峻,江河奔流。西、南、北三面都与云南省接壤,村民跨省走动频繁。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溜索成为威宁广大偏远地区群众使用的一种原始渡河工具,也是他们与外界交流沟通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溜索安全系数极低,严重危及渡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3年8月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威宁共统计上报溜索29对,获得交通部、国务院扶贫办批复“溜索改桥”计划项目9座,占贵州全省项目的一半。车行桥分别为麻乍镇大穿洞桥、大街乡牛吃水桥、斗古镇马店桥、二塘镇茶园桥、海拉镇巴岩桥、新发乡下坝桥、海拉镇铅厂桥;人行桥为斗古镇关口桥、玉龙镇大地组跨江桥。原始溜索长度580米,设计长度491.88米,全部为现浇空心板人行、车行桥;原始引导23.50公里,设计里程26.44公里,全部为四级(4.5米)水泥路;总投资5515.92万元,现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索改桥”建设项目的及时启动实施,不仅改变了老百姓的出行方式,更打通了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成为边远山区群众脱贫奔康的助推器。
 
桥通路畅助出行
 
  36岁的陶圣刚,家住玉龙镇沙田社区大地组,回想前几年带着猪崽乘坐溜索,猪崽掉到牛栏江里淹死的惋惜还记忆犹新;48岁的饶先兰,从对岸的云南水口村嫁到贵州已有近三十年,因为乘溜索和过铁链桥太危险,她从不敢尝试。虽只有一江之隔,但交通不便,她很少回对岸的娘家,觉得心里很愧疚;56岁的祖万龙,三十多年前也娶了个贵州姑娘,桥修通后,他背着88岁的老岳父严庭亮过桥去家里住上一段时间,尽尽孝心。严庭亮老人激动地说:“盼了一辈子,终于等到桥修好了。现在真是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最好的政策。”在大伙的心里,曾经浓厚的乡愁,过江的苦恼,难言的无奈,因为“溜索改桥”的实施,曾经遥远的距离,从未像今天这样,变得超乎想象的近。
  斗古镇中关村位于牛栏江边,与威宁海拉镇、云南会泽县火红乡接壤。在当地,乘坐溜索过江,是通往对岸最便捷也是最危险的通道。会过溜索,已经成了当地村民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在中关村岔河组群众邓国柱记忆里,溜索滑轮突然卡住,手掌刮擦受伤,甚至绳子断裂,导致老百姓掉到江里,是时有发生的事。2010年,邓国柱作为最早的一批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搬迁户,从山脚的岔河,搬到了关口。2015年8月,斗古镇关口人行桥建成,通村水泥硬化路也修到了邓国柱家门口。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让邓国柱和周边群众不再饱受“溜索”危险之苦,出行安全得到了保障,节约了出行时间,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住在斗古镇马店桥桥边的李小巧,本是山崖后面海拉镇新海村崖头组群众。2015年7月,斗古镇马店车行桥建成投入使用,李小巧一家在山脚的马店桥边建起了新房,开起了小超市。她告诉笔者,自从马店桥修通,每天经过的车辆很多,一天能卖几百块钱,生活状况改善了许多。
  昔日寂静闭塞的小山村,出门遇断头路的老百姓,通过“溜索改桥”项目的建设,实现了与对岸便捷往返,互通有无,令人欢欣鼓舞。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贫困地区广大群众,在党的扶贫政策的带动下,克服了看山难、望水畏的思想,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