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致富业 打通小康路
作者:李玉荣 冯丹 时间:2017-11-06 阅读:429
种下致富业 打通小康路
——龙街镇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见闻
本报记者 李玉荣 通讯员 冯丹

村民们正在蒜地里除草

村民们正在蒜地里除草
这个秋天,乌蒙大地脱贫攻坚忙。
10月30日,记者在龙街镇采访时的所见所闻,怎一个“忙”字了得。
从镇到村,广大干群忙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田间地头,广大干群忙调结构发展产业;从村东到村西,广大干群忙修通组路,打通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最后一公里……行走在这里的村村寨寨,一幅幅鲜活的脱贫攻坚秋季攻势画面不时跃入眼帘,令人目不暇接。
★★白脸岩下修路忙
站在迤那镇的连花村一眼看过去,一堵大大的白岩来不及商量就撞入眼帘,这就是龙街镇同心村名扬四方的白脸岩。
虽说一眼看两村,走路却要半天。由于进村的道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越野猎豹车即便四驱发力,依旧感觉吃力不已。
“同心村是龙街镇的两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也是今年计划出列的村。一共有12个村民组701户2900多人,至今还有228户1000多人未脱贫。”村支书殷开飞告诉记者。
一路颠簸,一路摇摆,终于来到了白脸岩下的同心村林家组。只见机声隆隆,挖掘机挥舞巨臂,在山间不停地开挖路基。
见记者来访,施工方介绍说,我们克服一切施工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保质保量如期完成施工任务,让村民们早日走上“小康路”。
“比白脸岩还名扬四方的是同心村的贫穷落后。至今,同心村的通村路依旧泥泞不堪,而通组路,更是一条条毛毛便道。交通的不便严重制约着同心村的发展步伐。广大村民做梦都想修好通组路。”站在同心村林家组的修路现场,村支书殷开飞虽然年轻,但对于村民的渴盼深有体会。
交通的不便,村民体会更深。“以前是泥巴路,又窄又弯又陡,拖拉机都进不来,只有摩托车勉强可以进来,更别说拉东西到街上卖了。要是碰到阴雨天,人走更难走,骑摩托车费力不说,还很危险。”村民李文巧说。
“现在,政府帮我们把通组路修通,我们要买车,更方便进出了。”展望未来,李文巧高兴不已。
林家组的这段通组路一共才0.5公里。然而千百年来,这短短的1华里路,却严重制约了组里40多户人家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还说,要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大家要积极配合修路,早日把路修好后,我们脱贫致富就有希望了。大家放心,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过。”殷开飞信心满满地对村民说。
殷开飞对村民的承诺,不是空口乱说。他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正在实施产业脱贫计划,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土地条件,计划种植核桃200亩、板栗200亩、花椒1000亩,同时在巴渣组种植400亩苹果,辣椒300亩,着力打好产业发展立体组合拳,助力群众快步奔小康,过上好日子。
今年同心村将修建8条通组路,总计19.8公里。通组路修好后,全村人都受益。
据了解,今年龙街镇实施深度贫困村“组组通”公路建设44.7公里,目前路基开挖已完成近30公里,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与此同时,该镇还积极筹划实施其他年度的460公里“组组通”公路,着力打赢“组组通”公路建设三年大会战。
★★小米地里忙除草
从同心村出发,吃力地翻过白脸岩,越野车有惊无险地从坡顶穿过木槽村新开挖的泥巴通组路后,我们终于“降落”到山脚的小米村。
“小米是个好地头,一年包谷打几楼?一年大蒜上百亩,家家户户都欢乐。”
只见小米村弯子组的一片坡地上,20多位村民一边蹲在蒜地里七手八脚地除掉杂草,一边欢快地唱着自编的山歌,歌颂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美好生活。
不一会儿,杂草丛生的蒜地里,除了小小的蒜苗迎风摇曳,杂草已经靠坎“休息”了。
“小米村一共有8个自管委638户1687人,虽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依旧还有97户贫困群众未脱贫。让他们早日脱贫,不但是上级党委政关心的大事,更是村支两委必须做的事。”站在地坎边,村支书李俊说。
为了贫困群众早日脱贫,今年,李俊带领村支两委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收掉洋芋和烤烟之后的冬闲土地,大力发展大蒜种植,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合作社采取土地和资金入股的方式。目前有52户贫困户参加进来。有的是土地入股,有的是资金入股。分红是按比例分。”李俊介绍说。
小米村种出来的大蒜质量好、产量高,效益好,是紫皮大蒜,每年来收购的人络绎不绝。以前家家户户散种,不成规模。今年村里成立合作社后,大家抱团发展。
陈大全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今年,得知村里动员大家发展大蒜种植致富的消息后,陈大全积极参与到发展产业中来。“我家6口人,由于3个孩子在城里读高中,娃娃学习开支大,我拿500块入股合作社,平时在基地做做活路,一天也能挣70块。等明年收获有效益后,我们就可以分红了,有大蒜这个产业支撑,我们又增加了一条致富增收门路,脱贫希望就更大了。”除草间歇,陈大全与记者攀谈了起来。
高兴的不止陈大全。“我家以前一直只是种包谷洋芋,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日子一直没有富裕起来,至今都还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今年村里成立合作社,我就拿2亩多地入股种大蒜,今后脱贫致富机会就大了。”贫困户洪方荣喜上眉梢。
小米村产业扶贫成为龙街镇产业扶贫的精彩一笔。
★★“六个精准”“四个强化”推进脱贫攻坚
“龙街共有10个贫困村,2757户贫困户11482人,其中深度贫困村2个。2017年计划脱贫446户2113人。为了让这些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该镇在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中,紧紧围绕‘六个精准’‘四个强化’开展工作。”镇党委书记赵英崇介绍说。
干部帮扶精准到户。按照“54321”干部结对帮扶模式,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殖等农业产业。全镇干部职工480余人进村入户遍访贫困户,再次核实脱贫户和2017、2018年计划脱贫农户情况,确保扶贫对象再精准。
产业扶贫精准到户。种植樱桃6000亩、核桃1万亩、烤烟7020亩、三膜马铃薯210亩、烟蒜配套800亩、辣椒200亩、魔芋300亩,实施朝阳村、高峰村两个养牛基地养殖肉牛700头以上。因户施策,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和金融扶贫贷款力度,不断推进脱贫攻坚产业扶贫项目迅速落地见效。目前,镇户均已达1头牛。
移民搬迁精准到户。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10户508人。其中2016年搬迁的61户279人,现已全部搬迁入住;2017年计划搬迁12户57人,2018年计划搬迁37户172人。
教育帮扶精准到人。今年龙街镇高职以上在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500余人,教育扶贫资助500余万元。龙街镇还结合恒大集团帮扶,组织实施农业技能培训600余人次,通过脱贫攻坚讲习所开展农业产业技能培训和宣讲3500余人次。
危房改造精准到户。实施危房改造到村到户,全镇已投资2.77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547户。仅2017年就投入资金3970万元改造54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1户。
基础设施精准到户。龙街镇已建成通村油砼路49公里,完成“一事一议”工程15.85公里,2017年实施“组组通”公路44.7公里。完成2015、2016年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解决12个村5359户22028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争取到1300万元启动实施马踏片区7个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项目。目前,全镇范围内农村路网、电网、通讯网等正在逐步完善。
同时还注重强化民生、强化生态建设、强化组织建设、强化宣传教育“四个强化”,各项工作合力推进。
对话龙街镇党委书记赵英崇:在下一步脱贫攻坚工作中,赵英崇表示,龙街镇将在五个方面下功夫,做到“干有方向、干有目标、干有激情,干有成效”,实现“民心聚起来、干部担起来、党群联起来、产业强起来、群众富起来”的“五个起来”,为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奋斗。
在大党建引领大扶贫上下功夫。坚持以“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扬“三鞋干部”党建扶贫精神,运用“三进三增”党建扶贫方法,创建“三级自治”党建扶贫体制,进一步深化“三进三增”,强化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管理,强化“脱贫攻坚讲习所”教育培训,并形成常态化严格绩效考评。
在加大思想教育等方面下功夫。将“脱贫攻坚讲习所”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推手,通过“讲习”讲清政策,讲明思路,讲好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户劳动力素质、创业和就业服务培训。按照“底数清、情况明、过程紧、督导严、考核细、奖惩实”的举措,紧紧盯住不落实的事,严肃追究不落实的人,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在“75211”产业布局上下功夫。按照布局区域化、产业规模化,调减玉米种植面积3万亩,实施产业发展“75211”工程,即“7万亩马铃薯种薯种植(户均5亩以上,人均1亩以上)、5万亩经果林(人均1亩以上,其中,核桃1.5万亩,板栗1万亩、樱桃1万亩、花椒1万亩、其他经果林5千亩)、2万头牛养殖(户均2头)、1万亩烤烟种植(户均1亩)、1万亩蔬菜种植(户均1亩)”。同时实施大棚蔬菜种植400亩,贫困户户均1个大棚。
在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抓实抓好今年深度贫困村“组组通”公路建设,筹划实施其他年度的“组组通”公路建设,实施木槽、红星、龙河、方井、大院、同心等行政村(社区)安全饮水工程,逐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在生态环境建设行动上下功夫。聚焦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推动镇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实施“绿色龙街行动计划”。争取林业荒山造林,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华山松生态林种植2万亩,实施经果林5万亩以上,不断提升全镇绿化面积,确保2020年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办好龙河樱桃基地樱花摄影旅游节、樱桃采摘旅游节,开发天生桥落水洞自然景观及木槽梁子3000亩杜鹃花景观、龙河云海峡谷自然景观、大寨苗族特色文化风情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