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出云蒸霞 干出虎生威
作者:沈光勇 时间:2017-11-07 阅读:303
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乡镇纪行之十三
苦出云蒸霞 干出虎生威
苦出云蒸霞 干出虎生威
——看大街乡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做了啥
本报记者 沈光勇

兴隆村贫困户养殖乌鸡

烤烟地里套种长寿豆

大街乡修建漂亮的正义亭

兴隆村群众正在硬化一事一议串户路

樱桃树下套种辣椒今年有了好收成

兴隆村贫困户养殖乌鸡

烤烟地里套种长寿豆

大街乡修建漂亮的正义亭

兴隆村群众正在硬化一事一议串户路

樱桃树下套种辣椒今年有了好收成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山深老林厚,吃穿不如人。养女嫁他乡,育儿走四方。剩下老俩个,吃酒熬晨昏。”几句顺口溜,道出了前些年大街人的苦,自然环境恶劣,人文环境落后,地域极偏远,历史欠帐大,贫困程度深,留不下姑娘,找不来媳妇,剩老弱病残,一天到晚醉在老烧酒里过日子。
如今走进大街乡,所见所闻令人振奋, 村庄干净整洁美丽了,村民物质条件好了,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了,集镇街道建设上了新台阶,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与日俱增。
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会议胜利召开以来,当地群众内心世界如沐春风,生产建设如火如茶,发展方向明了,日子更有奔头了,攻坚拔寨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丽阿娜:修好致富路 扮靓兴隆河
丽阿娜,一个诗意的名字,苗语地名,汉语翻译为“兴隆”。走进兴隆村,便走进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柔美苗乡,处处静谧而安祥,苗族比例78.4%。
杨正明是该村马路脚自管委村民,60多岁了,大女儿外出务工,二女儿已经出嫁,老人平时一个人种点苞谷洋芋,喂点牛羊鸡鸭,日子还算过得去,只是上了年纪没个人照顾生活不方便。
在村口遇到杨正明时,他正在与大家一起,奋力挥动铁锹,铲水泥和沙子拌合着打“一事一议”串户路。这段串户路总长390米,宽3.5米,厚15公分,惠及17户70余人。
“通村组路前年就通车了,感谢党的政策好嘞,年轻人的小汽车、小拖拉机、摩托车都开回来了。以前是毛毛路、牲口路,有几处背点东西就要侧着扒着走,现在好了,种出白菜瓜果也能拉出去卖钱了,进出更方便了。”杨正明说。
“今年,正在忙着打连户路,以后家家户户就连在一起了,大家进出晴天不沾灰,雨天不沾泥,可高兴了。”兴隆村主任杨世局说。
如今,弯弯的兴隆河静静流淌,两岸的滇杨和金柳低垂河面,时有鸭鹅戏水,引颈长歌,生趣盎然,更有通村通组路并行河岸,不时有机动车辆在路上奔行。
这里,致富路不但扮靓了兴隆河,还促成了当地产业的多样发展。走进兴隆樱桃种植基地,一米多高的樱桃树已渐进初产期,深绿的叶子在秋风里慢慢变黄,正在孕育明年开春的花果。林间套种的辣椒已到秋收尾声,处处是闲聊收成的欢歌笑语。
“我们去年引进老板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种植樱桃200亩、弥猴桃200亩,还套种辣椒,下步还打算种脆红李。”大街乡林业站长、兴隆村支书罗弟光说。
这里,不但种植业已经起步,养殖业也正在悄然兴起。走进兴隆村四组贫困户马明聪的家,便看见他在财政补贴新修的平房旁边盖起了简易鸡舍,领养了乌骨鸡100余只。
“这批鸡苗是县里的扶贫项目,我们村有60多家得到该项目,共发鸡苗6780只,像马明聪家这样养鸡100只以上的超过三分之二,长成后可卖80元一只。”杨世局说。
“兴隆村是后进村,有村民415户,贫困户建档立卡172户。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就想通过‘五个一批’的有效实施,长短结合,统一规划,让全村在最短时期内迅速摆脱贫困,并在当地发展种养殖业,让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县委组织部派驻兴隆村第一书记廖廷杨说。
牛吃水:红红的辣椒 火火的岁月
“牛吃水”,一个富于动感而又土里土气的名字,成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域人文符号,走近它倒是觉得亲切友好而又让人记住乡愁。
走进大街乡牛吃水村,这里的土地多呈山地分布,地势起伏变化较大,其间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山体垂直差异显著。
“以前,这里基础设施薄弱,没有人畜饮水管道设施,没有通村通组公路,村组交通阻隔道路运输能力差,就算种出点什么也运不出去。现在,水、电、路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大街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姬流远说。
“我们这里,土层薄瘦,土壤肥力差,碱性重,粮食广种薄收,产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规模。今年好一点了,种了500余亩辣椒,收成很好。”该村主任谭家林说。
走进该村辣椒示范基地,采收已近尾声,不见了前来收购的卡车,也不见了忙碌的景象,只见人们种收辣椒换了钱后的喜悦。
谢登仙家是该村的贫困户,前些年给孩子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不少的债务。今年,在村两委的鼓励下,把自已家的10余亩土地全部种上辣椒,前些天足足卖了4万多。
“我们这里种辣椒,不但产量好,还有合作社领种,土地销路都不愁,收益比栽苞谷洋芋高出一倍,一年下来就把老账全还上了,还剩下万把块养家。”谢登仙说。
2016年,该村支书熊发章带领村民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路子,试种辣椒60余亩,还成立了宏图种养殖合作社。到了秋收季节,辣椒地里红红的辣椒长势喜人,因品质好引来不少商贩收购。
辣椒的丰产丰收,让当地绝大多数村民跃跃欲试,都说要跟合作社学好种植技术,明年要加大种植面积,把辣椒产业种成牛吃水的主导产业。今年,经验有了,胆子壮了,一下子连片种植500亩。
辣椒产业是“短平快”脱贫产业,该村采取“村党支部+基地+农户”模式,通过支部引领、贫困户参与,发展辣椒种植实现农户增收。
“我们充分了解群众意愿后,动员合作社发放辣椒种子,并指导大田管理种植技术,采收时按每公斤1.8元的保底价收购。没想到我们的辣椒这么好卖,还有外来商贩抢生意,让群众收入更多,连合作社自己的辣椒都卖给了小商贩。”熊发章说。
牛吃水的辣椒品质好,产量高,农历六月一过,就可以采收青椒卖了,一直到秋收卖红辣椒,天天像赶集似的,来自昆明、重庆等地的客商纷纷订货,并组织村民采收。
“以前没有产业,很少见到大货车到村里来,种了辣椒之后,每天都有货车等着装货,农户一早就开始在地里忙活,有时候到晚上十点左右才完成收购。只怕没有货,有货的话每天都发2-3车出去。”谭家林说。
“一亩地栽2300棵辣椒,每棵产鲜辣椒2斤,一亩地产4600斤,每斤9角,一亩地产值在4100多元,除去人工成本,少说纯利润也在3000元以上。”村民谢综亮很会算帐。
牛吃水村今年推广种植辣椒516亩,辐射全村4个村民组,带动1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每户贫困户平均种植1万公斤,至少实现每户贫困户每年增加1.8万元收入。
“我们正在进一步探索村社一体发展道路,带动群众及贫困户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更多人从贫困户中出列,努力打破牛吃水‘空壳村’局面,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熊发章说。
对于辣椒发展,牛吃水村两委准备明年把种植规模扩大到1万亩,并打算在当地修建“剁椒厂”,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道路。
金星村:干出新实绩 苦出果飘香
走进金星村、营中村共同打造的晚秋蜜桃种植基地,核心基地内3亩晚秋蜜桃长得很壮实,今年已进入初产期,其它地块的幼苗长势也不错,套种在林间的辣椒也已采收完毕,当地村民正在挖出杂草,进行田间管理。
“这片基地今年扩种到300亩,预计3年后进入初产期。”金星村村民、绿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光华指着眼前的苗木说。
2015年,杨光华参加过县里组织的农业科技培训,并获得“中国农技推广技术指导员”称号,被邀请到市里讲学5堂、到县里讲学30余堂,是果树种植特别是晚秋蜜桃、脆红李(玫瑰皇后布郎李)和晚种圆黄梨田间种植管理的行家里手。
“杨光华带领村民种的果树,确实长得好,这给我们村带来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希望,脱贫致富不愁了。”金星村主任郑维桥说。
“我们营中村也沾光了,如果这千亩果园干成了,下步估计不鼓励群众也要自己种,到那时工作就好开展了。”营中村支书张泽中说。
2011年,在外务工多年身怀一身果蔬种植绝技的杨光华,毅然放回到家乡,与村里合计成立了绿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自己担任了合作社理事长。
当初,该合作社只有社员6户,土地20余亩,没有什么规模,只试种晚秋蜜桃3亩。直到2014年又试种脆红李3亩、晚种圆黄梨3亩。
晚秋蜜桃2013年进入初产期,个大汁甜,试种获得成功。脆红李和晚种圆黄梨今年挂果,品相和口感都比杨光华在外面看到的要好。
田间管理扎实的技术和试种成功的喜悦,让杨光华看到了经果林产业发展的希望。他与乡、村两级商议,决定因地制宜,采取“塘约经验”和“三变”模式,带领村民扩大种植规模,种成晚秋蜜桃300亩、脆红李700亩。
目前,该合作社员从当初的6户20余人扩大到现在的120户500余人,覆盖带动两个村贫困户141户600余人。村民入股后,收成时按“811”分成。村民自出土地和田间管理,占八成。采购苗木是扶贫项目资金,村集体又负责协调规划,因此占一成收归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不出资金,不出土地,只出技术和负责收购销售,占一成。
马全是金星村一组贫困户,家中两个大人两个孩子,孩子都念高中了,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根本无力供养孩子上学,为了让孩子念好书,马全夫妇拿出3亩地入了股,1亩地种晚蜜桃,两亩种脆红李。
“比如二女贫困户周昌福家,早年媳妇跑掉了,家庭极度贫困,已被易地扶贫搬迁到五里岗,不可能从威宁赶回来种地,他的20余亩土地在我们的动员下,全拿来入股种上了晚秋蜜桃。”该村支书李洵说。
“周昌福家这下好了,果木进入盛产期,一亩可以采收8000斤,一斤一元也值8000元,除掉田间管理、施肥采收等成本费2000元,合作社抽掉800元,村集体经济抽掉800元,他一亩净赚4400元,20亩就是88000元,摇身变老板自己还不下地,比村里多数人家的收入还要高,可以一家人在威宁生活得很好了。”杨光华给周昌福算好了收入帐。
金星村、营中村土壤气候条件适合果木种植,而且政策支持力度大,村两委算盘打得精,合作社也愿意支持群众发展,群众看到利润后积极性更高,这样一来该地离脱贫致富也就不远了,不但能脱贫,还能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
“作为农业乡镇,就要带领群众采取轮作套种方式想办法增产增收,向‘万元田’目标奋进,问土地要柴米油盐,问产业要脱贫致富。”大街乡党委书记颜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