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精神力量 拔思想“穷根”
作者:夏超 时间:2017-11-07 阅读:295
凝聚精神力量 拔思想“穷根”
——大街乡开办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助力脱贫攻坚
记者 夏超

大街乡流动讲堂宣讲
“开办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就是要讲透各级扶贫政策、讲清脱贫攻坚思路、讲好农村发展方法,让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干有方向、干有激情、干有成效。”谈起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的作用,大街乡党委书记颜志如是说。
如今,在大街乡的土地上,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遍地开花,成了推动该乡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路上的航标。
★★讲习所让村民“变了心”
大街乡的兴隆村,生活着三分之二的苗家人,是深度贫困村。2017年,驻村干部廖廷洋带着脱贫帮扶任务来到该村,和新上任的村主任杨世局“谋划”良久,准备在兴隆河畔大干一番。
3月初,两个热情似火的村干部争取了养殖扶贫项目,准备把10000羽免费优质乌骨鸡苗分发给贫困户,在全村发展养殖业,谁料在分发鸡苗的过程中,两人都碰了一鼻子灰:除了少有的几户人家,根本没有人愿意领养这些免费的优质鸡苗。
4月,大街乡党委政府在兴隆村成立了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来了讲习员,讲了七八次关于种养殖的课后,先前无人问津的鸡苗被村民们一扫而空。
两个月时间,兴隆村民的态度发生了急剧变化,廖廷洋和杨世局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这得益于讲习所的功劳,讲习所一开办,来听的群众一次比一次多,现在老乡们会主动来向我们询问关于政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事情了。”谈起当前兴隆村群众转变的情况,廖廷洋脸上愁云舒展。
“我们苗家人的心开始变了,他们以前的生活只会与世无争,现在是在脱贫致富路上只争朝夕。” 兴隆的改变充满希望,村主任杨世局喜挂眉梢。
如今的兴隆村,养殖业悄然兴起,种植业也已经起步。
今年,兴隆村种植樱桃200亩、弥猴桃200亩、脆红李300亩。长短结合,在其间套种的辣椒今年喜获丰收,土地产值增长,老百姓有了看得见的实惠,秋天的土地里人影多了起来,兴隆村的产业规模方兴未艾。
脱贫攻坚讲习所转变着兴隆村民的种植思想和经济意识,促成了该村产业的多样发展,兴隆河畔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讲习所让村里成了产业“赶集场”
大街乡的牛吃水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采取“村党支部+基地+农户”模式,成立了合作社种植了500余亩辣椒。村支书召集种植户,邀请讲习员隔三差五进入田间开展大田管理种植技术指导培训。
到了秋收时节,由于牛吃水村的辣椒品质好,产量高,来自昆明、重庆等地的客商纷纷来此订货,辣椒地里人影晃动,人流穿梭往来不停,每天都有两三辆大货车进出,像赶集场一样。贫困户谢登仙家10的余亩辣椒今年卖了40000多元,还清了欠债,家里有了10000多元存款。
牛吃水村种植的辣椒产业,辐射了4个村民组1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的推动下,每户贫困户平均增加了1.8万元收入。群众增加了收入,产业形成了规模,牛吃水村也告别了“空壳村”的历史。
★★讲习所让村庄经果飘香
大街乡的金星村和营中村,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经果林产业。2013年,绿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这里建立了晚秋蜜桃种植基地,种植晚秋蜜桃20亩,苦于没有技术支撑,几年来,虽然基地规模扩大到了300亩,但产业收益却上不去,发展一直停滞不前。
今年,金星和营中两个村成立了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为了壮大产业规模,发展经果产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光华和两个村村“两委”从县、乡邀请来讲习员,对村里经果林种植农户轮番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准备培养一批经果林田间种植管理的行家里手。
20余场的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村民们的经果林田间管理技术得到了扎实提升。今年的晚秋蜜桃个大汁甜,试种的脆红李和晚种圆黄梨今年的品相和口感都比外面的好。
金星村的二女贫困户周昌福家的20亩果林已进入盛产期,提升了田间管理技术后,今年平均每亩采果8000斤,一亩净赚4400元,今年周昌福赚了88000元。
成功的喜悦让合作社员从当初的6户20余人扩大到现在的120户500余人,村民们纷纷用土地入了股。晚秋蜜桃种植正在进行,700亩脆红李又在两个村庄落地,杨光华看到了经果林产业发展的希望。
大街乡宣传委员姬流远介绍,目前该乡已举办讲习场次100余场,培训群众5000余人。该乡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的开办,以村为重点,结合“道德讲堂”“百万农民大培训”“夜校办起来”等教育培训资源,采取“课堂式大集中、互动式小分散”的方式对辖区内群众展开各类培训。
“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的开办,让农户大大提升了思想意识,拓宽了发展视野,凝聚了精神力量,增强了致富信心,是大街乡群众致富小康的强心剂,是产业脱贫攻坚的指南针。”颜志说。
有新世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作思想引领和精神保障,大街乡在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领域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道路上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