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古驿第一站 谱写脱贫进行曲
作者:陈武帅 高胜利 夏炜 时间:2017-11-08 阅读:313
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乡镇纪行之十四
滇黔古驿第一站 谱写脱贫进行曲
滇黔古驿第一站 谱写脱贫进行曲
——么站镇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侧记
记者 陈武帅 高胜利 通讯员 夏炜

红岩社区秋季蔬菜长势喜人

红岩社区种植的秋季大白菜

红岩社区种植的莴笋

抱都村种植的辣椒喜获丰收

汪江平夫妇正在给牛喂食

红岩社区秋季蔬菜长势喜人

红岩社区种植的秋季大白菜

红岩社区种植的莴笋

抱都村种植的辣椒喜获丰收

汪江平夫妇正在给牛喂食
深秋秋意浓,脱贫正当时。
时下,走进素有滇黔古驿第一站之称的么站镇,3万余干部群众齐心努力抓产业、谋发展,共同谱写了一曲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进行曲,书写了新时代农民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
大棚蔬菜:农田四季不闲置
11月4日,秋日里的么站镇抱都村,阳光穿过连绵起伏的群山,山坡上万亩华山松郁郁苍苍,山下千亩良田里大棚鳞次栉比,一条刚修通的组组通油路沿着村庄延伸着。
一幅山上绿带子,山下菜园子,群众有票子的和谐村庄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抱都村村主任程杰说,在脱贫攻坚大会战中,抱都村组组通公路已经全面铺开,目前抱都村第一条组组通公路杉树林至街子刚刚建成通车,这条通组公路全长2公里,路宽3.5米,彻底解决抱都村蔬菜基地大量蔬菜外运难的问题。
在抱都村蔬菜基地,菜农们正在抢抓时令抢收辣椒,一筐筐红红的辣椒装满汽车,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种植户的脸上。
汪会芬是抱都村的贫困户,因为没技术没资金,成为村里脱贫重点帮扶对象。入秋以来,抱都村两委让她到蔬菜基地合作社打工,一天可挣50元工资,每月有1500元收入,合作社还免费送一头西门达尔母牛给她喂养,下小牛仔后的收入五五分成。“过不了多久,我家就可实现脱贫摘帽了。”汪会芬高兴地说。
在村主任程杰看来,脱贫致富必须要有产业支撑。目前,抱都村种植了200亩大棚,三膜马铃薯收完后种蔬菜,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抱都村气候条件好,土地肥沃,今年三膜马铃薯每亩收入5000余元,收完马铃薯后种西红柿、辣椒、大白菜等,每亩又有4000元以上的收入。前不久我们大棚基地里还创造了120株西红柿卖了2000元的奇迹呢。”种植户费有仙乐呵呵地说。
“我们抱都村现有3617人,精准贫困户有244户979人,预计通过产业带动和一系列脱贫攻坚组合拳,可以如期实现全部脱贫的任务。”程杰如是说。
红岩社区:从“绝收”到丰产
“红岩红岩,山上树少,山下土肥,不发洪水,丰衣足食。”这句顺口溜是红岩社区的真实写照。
11月4日,走进么站镇红岩社区麦子冲菜农毛庆福300亩蔬菜基地,村民讲述了红岩社区群众从遭遇洪灾“绝收”到重新种植丰产的艰辛经历。
据种植大户毛庆福介绍,今年6月底,红岩社区麦子冲涨大水,地里种植的蔬菜全被淹没,“菜园子”变成了“大海子”,损失惨重。
但红岩社区群众并没有因此沮丧泄气,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争取挽回洪灾带来的损失。
入秋以来,红岩社区肥沃的土地上,一片片蔬菜冒了出来。如今,红岩社区1000亩莴笋、白萝卜、莲花白、大白菜等蔬菜长势喜人,正在陆续上市,撑起了菜农的钱袋子。
“今年虽然受到洪灾损失较大,但秋季蔬菜市场行情很好,特别是莴笋每市斤可买1.5元,薄叶菜很受重庆等地消费者欢迎,每亩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毛庆福乐呵呵地说。
据毛庆福介绍,红岩社区海拔1900米左右,气候比较适合种植蔬菜,冬春季种植大蒜、莲花白,夏秋季种植青皮莴笋、大白菜,一年四季田间地头都是绿油油的。现在合作社种植的300亩蔬菜,除去成本每年可赚80万元以上,带动当地30余人贫困户就近就业。
天灾无情,但红岩人不信邪,通过100天艰辛劳动,这个秋天就夺回了灾害带来的损失,实现了丰收丰产。
养牛大户:致富不忘众乡亲
养牛大户:致富不忘众乡亲
一头头西门达尔牛膘肥体壮,一袋袋玉米堆满了屋檐下的每个角落。采访时,养殖大户汪江平夫妇正在养殖场给牛喂食。这是在么站镇抱都村鸿达农牧专业合作社看到的动人场景。
提起养殖户汪江平,村主任程杰说老汪可是咱村的名人。
原来,年近花甲的王江平夫妇投资成立种养殖合作社,喂养50余头西门达尔牛,再加上种植的大棚蔬菜基地,是村里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
富起来的王江平夫妇可没忘记乡亲们,如今他们正利用自身的优势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在抱都村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见习所,汪江平夫妇作为讲习员经常给村民授课,教授养殖西门达尔牛的知识,让村民们少走弯路。
“我们以前就是缺乏养殖技术所以吃过亏上过当,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迅速掌握养殖技术,我们毫无保留教授养殖技术,现在大家学习养殖积极性很高。”汪江平说。
对于没有资金养殖的贫困户,汪江平每户免费赠送一头西门达尔母牛给其喂养,随时进行技术指导。等赠送的西门达尔母牛下了牛仔,每三头牛仔汪江平收回一头牛滚动给其他贫困户,剩下的归养殖户所有。
汪江平说,现在抱都村越来越多群众开始养殖业,家家户户都有几头牛和数十只黑山羊,养殖致富的道路越来越宽了。
为了壮大养殖业,实现抱团发展,汪江平还和销售商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实现订单式发展,让养殖户不为销路发愁。
老当益壮:退休教师当支书
在么站镇红岩社区,68岁的退休教师韩正军当村支书的故事,成为村民纷纷点赞的美谈。
韩正军从红岩小学校长岗位上退休后,由于有威信有文化又有干事创业的干劲,所以大家选举他当村支书。
前不久,为了调整产业结构,韩正军挨家挨户动员村民种植蔬菜。种惯了苞谷洋芋的村民听说种菜,许多都不愿意,一怕种不好二怕卖不掉。韩正军就从鸭子塘请种植技术人员来教村民种植技术,成立了合作社种植蔬菜。
如今,一车车莲花白、大白菜运出大山,种植户尝到了种植甜头,大家种植蔬菜积极性越来越高了。
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开展以来,韩正军更是没有一天闲着。他特意学了驾照开着自己的私家车进村入寨做思想工作。
“作为4000余人的大村,脱贫攻坚任务很重,我们采取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产业发展脱贫一批、教育扶贫脱贫一批、兜底扶贫脱贫一批的目标,让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韩正军如是说。
这些天,韩正军正在向上级争取5000亩核桃种植,预计今年底就可移栽完毕。韩正军说,红岩社区经常发生洪灾,主要原因就是山上没有树,大水一来泥沙就保不住。让山上种上了核桃树,既可增加经济收入还可以保住水土流失,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对话么站镇党委书记王顺力:在采访中,王顺力说,在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中,么站镇以种植业“五个一万”和养殖业“3358”为工作目标,着力抓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抓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基层党建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这场硬仗。
种植业实现“五个一万”即种植1万亩蔬菜,种植1万亩商品马铃薯,种植1万亩经果林,种植1万亩中药材,开展1万亩野生八角保护;养殖业实现“3358”即养殖3万只羊,养殖3万头猪,养殖5万只鸡,养殖8000头牛。
自古以来,么站镇是入川通滇的必经之地,素有“滇黔古驿”第一站之称。现今留存在么站镇新飞村段的古驿道石阶,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油亮,昔日“商旅往来,应接不暇”的繁华场景必将随着交通设施的畅通而重现。
如今,么站镇引进的光伏发电项目已经产生经济效益,新能源公司的入住,秉承“农、风、光、游”理念,采用“农业种植+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光伏组件支架与地面的高度,进行第二次土地利用,增加土地可利用空间,而种植万寿菊的收入全部归合作社和农户所得。滇黔古驿第一站,必将孕育出绿色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