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1-09

红军桥畔话发展

作者:沈光勇 时间:2017-11-09 阅读:362


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乡镇纪行之十六
红军桥畔话发展
——云贵乡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扫描
记者 沈光勇


云贵乡天然油茶基地


平原村民正在烤烟地里管理套种的大白菜


平原村民抱着丰收的大白菜乐了


云贵乡零星种植的紫皮大蒜

 
  走进云贵乡,苍山逶迤而来,湍急的洛泽河昼夜奔腾,诉说着山里人家的脱贫话题。
  脚下这片厚土,曾是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山里人家在岁月里默默铭记着红军的情谊,在晨暮中循环往复地走着红军路,护好红军桥,传唱红军精神。
  自开展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该乡紧紧围绕“113”攻坚战和“3+2”产业发展思路,以“一个统领两个着力”为抓手,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秋季攻势, 正如顺口溜所言“一心一意谋发展,万众同心奔康庄。脱贫攻坚战鼓急,共筑小康梦酣畅。”
  目前,该乡今冬明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稳步推进,田间地头到处是“坝子蔬菜长势好,山腰果木齐飘香。原上庄稼金晃晃,一年四季生产忙。秋季攻势创业急,脱贫攻坚更有望”的景象。

平原村:冬闲土地套种变废为宝

  在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中,云贵乡平原村积极引导种植大户,利用烤烟地冬闲时节,采购大白菜种子免费发给村民,套种在已采收完成的烤烟地里,让当地群众自己发展自己的产业,坐地生金,变废为宝,一举多得,在烤烟产业收入的基础上再加白菜收入,真正实现亩产“万元田”。
  记者从云贵乡政府所在地向洛泽河谷出发,前往平原村普车组,拐过弯后便看见斜坡上数十个大棚一字排开,与小小的村落一起,静卧在小山中间的坪子里。大棚是烤烟苗床育种基地的,基地旁边就是烤烟地,秋季连片套种的大白菜,长势很好,已到采收季节,远远就看见田畦里人们忙碌的身影。
  村主任罗安全说,在烤烟地头套种大白菜,可以让烤烟生长不需要或剩余的肥力充分得到利用,大白菜生长产生的有机物质又可以帮助来年烤烟生长吸收,既养了土地,又增加了收入,种植效果很理想。
  走进大白菜种植基地,一排排烤烟光杆儿如列兵一样守护着农田,“青麻叶”大白菜顶着绿里透青的大叶,长势良好。
  “青麻叶这个品种,绿色菜叶较多,纤维少,叶内柔嫩,下锅口感好,可炒可煮,我们这里大家都喜欢种。”平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红卓说。
  村民李永正和周自凤老夫妻俩60多岁了,也在自家烤烟地里种了半亩大白菜。“四个儿子成家了,两个姑娘出嫁了,剩下老俩个吃不了多少,又没力气背去卖,随便种点自己吃。”李永正说。其实,李永正家的菜根本吃不完,合作社一收菜,他就会砍了卖掉。看得出,李永正和周自凤一家过得很幸福。
  种得最多的是村民周万田家,她家的大棚烤烟育苗纯收入可达2万余元,自己种烤烟12亩纯收入5万余元,现在又全部种上大白菜有纯收入1万多元,再加上其它收入一年下来不下10万元。
  “钱倒是挣了些,就是有些辛苦,一年到头根本没空闲,忙都忙不赢。”周万田说。
  “以前,政府叫我们种烤烟,一季收了就闲着,直等二年又栽烤烟,这下好了,种完烤烟种白菜,晚季收入是白拣的。”周自凤乐呵呵地说。
  蹲在田边地坎,大家忙碌着,听村民讲述着致富的故事,记录着村民们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乐在其中。
  自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启动以来,云贵乡就地动员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烤烟地套种种菜经济作物500余亩,合作社则负责收购并出去找市场。
  “村民在自己地头干活,自己苦自己得,大田管理都很下力气。”周红卓说。
  据周红卓介绍,一斤白菜可以卖到3毛钱,一亩烤烟地可产4000斤,菜种由合作社供给,种菜一亩烤烟地可以增收1200元。
  “看今年种下来的情况,如果长势好,销路也好,明年争取发动群众多种一点,农村人能增收一分是一分,小账不可细算。”村支书李勇说。

马街村:修好通村路打好特色牌

  马街村,是云贵乡极为有名的地方,也是威宁境内少数民族最为聚居之地,彝族比例占86﹪,苗族比例占14﹪,民俗文化存量丰富,当地的服饰和手工艺更是令人着迷。
  在该村通组路建设现场,新开挖的土路比当地群众预想的要宽得多、平得多,围着村庄或山脚一直延伸出去,四通八达。四台挖机在四个点上不停忙碌,工作效率很高。
  “这条通组路共有27.1公里长,串连了6个村民小组,主干线有12.4公里,宽4.5米,次干线14.7公里,宽3.5米,是脱贫攻坚组组通公路交通大会战项目。”聊起通组路建设,村支书苏军很兴奋。“以前这里只有一条毛毛路,连摩托车都进不来,这下好了,6个组连成一片,修好后不但车辆进出方便,走路也水不湿脚,土不沾鞋。”
  村民文银家住在马街村岩脚组,离马街的通村主路有3.5公里,以前只有一条毛毛路,连走路进出都困难,别说摩托车了。测路时,要走文银家地中间过,要占5分地,他二话没说,只说了一个字“挖”。
  “双龙组的安学才,修路几乎占掉了他家的全部好地,开始时根本不同意拿出土地来修路。” 矛盾出现了,怎么办?村主任杨荣祥说,镇村干部、村两委、驻村工作组采取“三进三增”工作方法,镇、村、组干部共同担当,通过若干次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安学才终于同意开挖了。
  “我也不是不明事理的人,我也懂得这条路的重要性,就是心里边的这个结老是解不开,舍不得那几分好田好土。”安学才对滋养他一家的这片土地怀有深深的感情。“算了,现在好了,乡亲们方便了,娃娃上学好走了,我也想通了。”
  “我们云贵乡今年是组组通公路大会战之年,共立项设计建设通村通组路270公里,覆盖10个村(社区)71个村民组21700人,建成后再无交通死角。”该乡乡长禄宗兵说。
  如今,静静的彝族古寨终于闹腾了起来,村里村外一片欣欣向荣景象,致富路不但扮靓了村庄,还促成了当地产业的多样发展,村民们开始从只注重传统手工艺编织箩筐等竹制品到注重产业调整。秋季以来,该村已种下紫皮大蒜300亩。今冬明春,该村争取在去年种植万寿菊485亩的基础上有所增进,让新型产业惠及更多的人。
  不但如此,从彝良小草坝打工回来的马街村村民文银,一口气种下了天麻50亩,预计三年后采收有270万元的收入,并引领群众扩大种植规模。
  “如果真有哪么一天,村两委的工作就好做了,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村集体经济建在产业链上,把教育脱贫建在产业链上,我们发展的后劲就更足了。”禄宗兵说。
   “作为农业乡镇,就要带领群众想办法问土地增产增收,问土地要柴米油盐,问产业要脱贫致富。”云贵乡党委书记朱达学说。
  【对话云贵乡党委书记朱达学及乡长禄宗兵】:针对今冬明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朱达学说:云贵乡坚持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统领,按照“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破传统发展模式,实行“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利益联结机制,全力发展农业经济。同时,找准发展定位,盘活8万亩土地资源,加快结构调整,实施“123456”发展总规,达到户均种植中药材1亩、蔬菜2亩、饲草3亩、烤烟4亩、经果林5亩、养殖牲畜6头,建成紫皮大蒜、蔬菜、经果林、天麻等农经作物种植出售基地。
  针对今冬明春农业产业发展,禄宗兵说:云贵乡将种植野生天麻、半夏、万寿菊等中药材5000亩;在河谷地带种植蔬菜5000亩,在烤烟地套种蔬菜3000亩,大棚种植蔬菜300亩;借恒大帮扶契机种植绿肥10000亩,青储饲料7000亩,退耕还草2000亩;烤烟连片种植20000亩;种植油茶、林下茶叶5000亩,油茶育苗30万株,核桃、板粟、花椒7000亩;集中养牛700头,带动群众自发养牛6500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