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1-15

坚决打赢秋季脱贫攻坚战

作者:罗喜贵 马雷 柳建能 时间:2017-11-15 阅读:266


 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乡镇纪行之十九

 
坚决打赢秋季脱贫攻坚战
——秀水镇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助推百姓脱贫致富侧记
本报记者 罗喜贵 通讯员 马雷 柳建能




秀水村龙山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内工人正在采摘小瓜




村民正在翻犁秋闲土地




烟农正在割除绿肥和黑小麦地里的烟杆




合作社养殖的肉牛膘肥体壮




秀水村龙山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新建的鱼塘一角


  10月的秀水镇,山间坝子、田间地头,到处是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泥土芬芳,蝴蝶绕田而舞,刚收完烤烟的秀水坝子,青青的绿肥和麦苗铺满了土地。驱车进入村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村民们挖烟杆、除草、翻地、喂养肉牛等繁忙情景随时在眼前闪现。
  这是秀水镇在掀起脱贫攻坚秋季攻势的热潮中,进一步坚持以农业为主,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全镇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战全面小康的一个个战天斗地、共创美好未来的奋斗场面。
 
  田间地块:烤烟收完后继续套种绿肥和黑小麦
 
  “如今烤烟收完了,为了不让秋冬季土地闲置,我们在收完烤烟的地里种上了绿肥和黑小麦,这样就不用担心冬季养牛的草料了。”10月31日,温暖的阳光洒满了海拔2000多米的秀水坝子,正在绿肥套种黑小麦的地里捡拾烟杆的村民马贤清满脸笑容。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家种植的14亩烤烟又一次获得了丰收,收入近6万元。入秋之后,马贤清和妻子在收完烤烟的地里种上了绿肥和黑小麦,为家里养殖的3头大肥牛提供冬季草料。
  近年来,为了让群众驶上发展产业致富的快车道,秀水镇按照“抓项目壮实力、抓产业促增收、抓基础增后劲、抓民生促和谐”的整体思路,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大力调整,充分利用秀水坝子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完整等自然优势发展烤烟种植,将烤烟作为全镇强镇富民的首抓产业来抓,为全镇百姓谋利益、求发展。同时,积极争取烟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将烟路烟水工程布局到产业发展中,做到烤烟种到哪里,公路就修到哪里,引水工程就配套到哪里,并对土地进行了平整,实现核心区域机械化种植。
  烟草配套基础设施建好后,大大增强了烟农们调整产业结构的信心,他们建烤房,运燃料,学习种植技术,种烟热情空前高涨。目前全镇种植烤烟达1.24万亩,达到户均种植烤烟1.7亩,人均收入1740元的良好效果。
  秀水镇还充分利用收完烤烟后的冬闲土地种植绿肥和黑小麦,用于冬季育牛草料供给,然后再将养牛的农家肥用于烤烟种植,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循环农业与养殖业共同发展,并带动全镇经济迅速发展,为老百姓脱贫致富插上腾飞的翅膀,加快奔向全面小康的步伐。
  今年入秋以来,秀水镇加强了秋季攻势引导,引导全镇老百姓利用黑小麦套种绿肥3万亩,为农户秋冬季发展养殖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马雷告诉记者,秋冬季套种绿肥和黑小麦既可以为农户冬季养牛提供草料,又有改良烟地土壤的作用,一举两得。 
  “种烟、种草、养牛,这是我们秀水镇打造循环农业与发展养殖业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在秋季攻势中,我们将继续发展好这一产业,引领农户种好绿肥和黑小麦,让绿肥和黑小麦增产又丰收,为全镇百姓脱贫攻坚、决战全面小康而不懈努力,争取让老百姓早日脱贫奔小康。”采访中,秀水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马称良说。
 
  大棚蔬菜:让农民腰包更鼓
 
  初冬时节,走进秀水镇秀水村龙山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大棚里的小瓜、花菜、茄子、莲花白等蔬菜长势喜人。正在大棚内采摘小瓜的村民宝德邦告诉记者,自2016年大棚种植基地建立以来,他和妻子马关彩就把家里的几亩土地流转给了基地,然后夫妻俩到基地上打工,平均每月能挣3300余元,加上贫困户保底分红,一年下来,宝德邦夫妇能挣到4万多元。如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他们一家生活无忧,而且正在不断向同步小康目标迈进。
  据马雷介绍,龙山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建立之前,基地所在地是一片水旱地,老百姓种植包谷几乎颗粒无收,大多时候老百姓只能种点草喂牛,后来在成立合作社时,把土地重新进行了平整,开挖了沟渠,建好了排水系统,好不容易才盖起了大棚。村民们看见昔日的水海海变成了如今的早熟马铃薯和蔬菜大棚种植示范基地,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一个个抢着加入了合作社,同时还将土地按照每亩800元的流转费流转给基地,他们反过来在基地打工,一天挣得的工钱不少于80元。
  目前,该合作社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流转土地的农户达86户,其中有10户为精准扶贫户,流转土地总面积达260亩。为了让贫困户能够早日脱贫致富,到年底该基地还单独给予10户贫困户每户1500元的保底分红,在基地里干得好的贫困农户逢年过节,合作社还奖励他们一袋大米,使贫困户干活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不仅如此,该合作社蔬菜大棚种植基地负责人李国义还在蔬菜基地旁建起了鱼塘,准备走农旅结合的发展路子。
  “目前鱼塘里已放置了第一批鱼苗,再过五六个月,就可以供前来观光游玩的游客垂钓了,到那时,鱼塘里的鱼又是一笔收入,为合作社‘舔砖助瓦’,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户致富,让农民腰包更鼓。”李国义一边打理着鱼塘,一边充满自信地说。
 
  发展养牛:脱贫致富有奔头
 
  10月31日上午,记者在采访途中看到秀水坝子里,一头活泼乱跳的小牛正在大口大口地吞吃着嫩嫩的绿肥和麦草。赶来驱赶小牛的村民谢明月满脸冒着热汗,气喘吁吁地告诉记者,她家里养了大小7头牛,由于在收完烤烟的地里种上了绿肥和黑小麦,如今家里的这7头牛并不缺草料,3头刚出生几个月的小牛犊还十分调皮,经常活泼乱跳地到处乱跑,需要有专人进行看管。
  据了解,秀水镇共有农户7268户28334人,像谢明月家养殖7-8头牛的农户达100多户,加上6家养牛合作社及农户自建养殖规模在100头左右的养牛场6户,全镇户均养殖肉牛在2头左右,肉牛养殖业的发展让秀水镇老百姓脱贫致富有了奔头。
  为了保证养牛农户冬季草料的正常供给,秀水政府及村两委加强了秋季攻势引导,并统一提供绿肥和黑小麦种子,发动老百姓将房前屋后的冬闲土地种上绿肥和黑小麦,用于冬季养牛草料供给。
  走进秀水镇新光村返乡创业大学生李超的肉牛养殖场,四周茂密的松树林中装满了摄像头,李超正从不远处的山地里拖着草料赶回来。他说,自己养殖的50多头肉牛正是靠入秋以来种下的绿肥和黑小麦作为养殖草料,要不是这些草料,自己的养殖场恐怕早就撑不住了。
  在李超的肉牛养殖场,记者看到,他用绿肥和黑麦草作为草料养殖的50多头牛,个个毛亮光滑、膘肥体健,成为了新光村发展肉牛养殖的又一个典范。
  学兽医出身的李超说,他的目标是养100头肉牛,但由于目前经济困难,只好暂时把部分能繁母牛分出去与周边的农户合伙养,自己免费给合伙农户提供防疫技术,合伙喂养的能繁母牛下崽后的第一个小牛归合伙农户所有,从第二个小牛开始赚得的利润平半分。这样一来,周边的很多老百姓很是乐意跟他合伙。目前,参与合伙的老百姓已有20多户,分出去的能繁母牛已有30多头。
  谈及未来,李超信心满满,他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他的合作社规模将会越办越大,能带动村里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共同致富。
  “家里养头牛,脱贫致富有奔头。”如今在绿肥和黑小麦等冬季作物的支撑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养殖起了肉牛,靠着肉牛养殖业的发展,秀水镇老百姓人均收入得到普遍提高,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他们还大踏步地向着小康的目标迈进。

  对话秀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泽杰:
  在抓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工作中,秀水镇总体思路是“一二三四五”:即一条主线(围绕大党建全面推进大扶贫建设);两手并抓(一手抓大党建、一手抓大扶贫);三片同步(坝子片区、凉山片区、陡坡片区同步抓产业);四个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五个确保(确保安全生产、确保综治维稳形势稳定、确保民生项目落地抓实、确保教育卫生质量提升、确保秋冬种植按时完成)。
  在产业发展布局中,秀水镇将结合实际抓好三个阶段三个片区产业布局,形成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良好格局,力争按照1.2万亩烤烟、2万亩核桃、2万亩苹果、3万头牛、4万亩蔬菜、5万亩马铃薯和人均1头牛打造,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四个一”的指示:一户1头牛、100只鸡、1亩蔬菜、1个大棚,确保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尽快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