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渡河畔脱贫忙
作者: 时间:2017-11-17 阅读:211
(上接1版)
“以前,我们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出行很不方便。特别是下雨天,一路都是稀泥浆,那些低矮坑洼的地方,即便穿起雨鞋也要陷进去。”劳作休息间歇,村民夏忠才感触良多,也能看出群众想发展、想致富的愿望强烈。
站在大山脚的两村交界抬眼一望,一条陡峭的泥巴路艰难地向山顶爬去。夏忠才至今还记得,以前由于交通不便,他曾从山脚的黑坭村用背篓一篓一篓地背煤炭回家烧火做饭养家糊口。“这条路修好后,今后的日子就越来越有过头了。”
这只是金斗镇通组路建设的一个镜头。据了解,金斗镇组组通公路规划建设总计62条183公里,共涉及17个村62个村民组24964人,工程预计2019年完工。其中2017年在建项目5条共计16.1公里,每条公路均设监理组对工程质量、进度等进行监督,目前工程正在紧密锣鼓的施工中。
★★黑坭村: 栽桑养蚕话脱贫
“可渡河水哗哗流,黑坭村里产业多。大家抱团谋发展,共同致富奔小康。”农民编唱的顺口溜唱出了黑坭村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新希望。
可渡河畔海拔1700多米的黑坭村,一共有8个组1045多户4648人,是金斗镇的产业明星村。这里的黑坭面条远近闻名,这里的栽桑养蚕远近闻名,这里的养牛喂鸡也同样远近闻名。
“虽然我们村种植养殖业以及加工业发展得很好,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有216户1033人未脱贫。今年计划脱贫46户238人。我们通过大力发展村种植养殖业以及加工业,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站在村口,村副主任陈罡信心满怀。
“栽下绿桑树,种下致富宝。吃下绿桑叶,吐出白丝银。”穿行在黑坭村,一户户贫困群众通过栽桑养蚕踏上致富路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走进蚕桑养殖贫困户赵英顺家的蚕舍里,几张悬挂在房子中间的蚕床格外醒目。走近一看,几千只可爱的蚕宝宝正在蚕床上翻滚打闹,抢食桑叶。这就是赵英顺一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产业、致富产业。
“我家有一个孩子在贵阳读大学,一个在曲靖读职校,经济负担重、压力大,去年在村两委的动员下种了桑树,今年6月份开始养蚕,你们看到的这些蚕是我家今年养的秋季蚕。连秋季的一起算,今年我家养蚕有16000多块钱的收入。”赵英顺一边拿桑叶喂蚕一边笑着说,“现在的国家政策好啊,娃娃读书有贫困补足,还可以无息贷款。”
立冬时节骄阳暖,黑泥坡上采桑忙。走进杨会家的桑树地里,杨会系着围裙正在桑树下忙采桑叶。
一棵棵绿油油的桑树随风摇摆,仿佛摇出了黑坭坡上白花花的白丝银,让杨会看到了脱贫的新希望。
“我家有四个娃娃,两个读大学,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娃娃的爸爸因为出车祸现在躺在床上不能动,家里就我一个劳动力。今年我跟他们合作社养蚕,现在我家养了10000只秋蚕,有些都快吐丝了。”杨会高兴地说。
“它吐的不只是丝,还是红彤彤的钞票啊,是我们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希望。全村在恒海蚕桑种养殖合作社的带领下,有460多户靠养蚕踏上了致富路,其中126户是精准扶贫户,如今他们的面貌发生了大变化,经济收入明显增加。”陈罡说。
不止这些。李卫的黑坭面条专业合作社还间接带动1000多人靠种植小麦增收致富;赵云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100多亩蔬菜……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彩阳光。岩头村和黑坭是金斗镇脱贫攻坚秋季攻势的典型缩影。
对话金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潇:自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工作开展以来,金斗大力学习推广“塘约经验”,因地制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特有的小区气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推进产业规模化、区域化、园区化、标准化建设,通过产业转型助推群众脱贫奔小康。
今冬调整绿肥种植17000亩、小麦种植12000亩,调减种植传统玉米14000亩。预计2018年马铃薯种植35000亩、蔬菜14800亩、苹果10000亩、中药材11000亩、冬小麦12000亩、经果林19000亩、人工种草5500亩,养猪35000头、牛8000头、羊35000只、鸡80000羽。到2020年全面实现全镇户均拥有至少5亩经果林、2亩蔬菜、2亩经济作物;户均养猪5头、牛1.5头、羊5只、鸡100羽;使金斗粮经比达到3:7,使农业增长值年均增长6%以上,确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
今后,金斗镇将逐步提高农民的现代农业意识,推动农业以品牌和可持续为重点快速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将依托恒大集团帮扶的发展机遇及结合金斗“产业+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思路,加大土地合理化流转,充分发挥协会在技术、信息和组织上的职能作用,带动金斗农业走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