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华升和他的三辆车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7-11-21 阅读:201
金秋,丰收的季节,走进草海镇同心村的萝卜种植基地,年近40岁的卯华升正蹲在萝卜地里,时不时点上一支烟抽抽,时不时拿出手机玩玩游戏,萝卜正是茂盛生长的时候。卯华升想着,悠闲的日子也过不了几天了,再过半个多月,萝卜又该丰收了,等到那时候,天天早出晚归,哪有时间像现在这样坐在这里悠闲,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瞧着地里生长的萝卜。
和卯华升聊以前的故事,他会咧着嘴笑:“我的故事那就多了,像那不安分的猴子,什么都想试试,最后回到了这里。”
这些年,随着草海镇同心村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多起来的返乡创业者一样发展壮大起来的,还有这个村子里不断增多的小汽车,这个靠近威宁县城的小村落,因为独特的地理条件成为一个富裕村。青砖白瓦的农村新居和干净的小院坝,当然还有那一辆辆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穿行的小汽车。
“今年,村子里的新车不低于100辆。”村支书卯昌举说起村子里的新车。“再多下去啊,怕是农村也要堵车了。”卯昌举开着玩笑说道。这个曾经那么一般的村子,如今,不仅经济一点点发展起来,成为了当地的塘约道路试点村,曾经靠着用篮子背蔬菜上街售卖过活的村民们,都盖起了新房子,有了稳定的产业。
卯华升是同心村的一个普通农户,在同心村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卯华升的样貌更多的是一个同心村的发展缩影,我们从他的故事里,或许能够瞥见这个村落发展的脉络。当然,这要从他的三辆车子说起。
外出务工:摩托车很拉风
2009年之前,那是外出务工的黄金时代。沿海城市大量的用工需要催生了一批又一批背井离乡的农民工。20岁出头的青年一代和40岁左右的中年一代成为外出务工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时候,外出务工的人甚至成了家中最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乘着发展的热潮,卯华升也赶上了外出务工的这股潮流。在深圳诺大的工厂流水线上,卯华升干了两年,每月工资3000元以上。那两年里,卯华升往家里存了两万多块钱。2009年,卯华升返回了家,花费5762元钱买了他人生的第一辆摩托车。
对多年经济困窘的卯华升来说,这辆很一般的摩托车不是一般的耀眼。“开着跑一趟威宁,很拉风(很有面子的意思)的。”
“以前靠土地很难自己买一辆车,我们村大多数人都是靠打工或者做生意。”这是卯华升的第一辆车。
回乡的探索:拖拉机刨开“金土地”
有了第一辆摩托车,卯华升开始寻思着找个生意做,可是无奈手头没那么多本钱。最后卯华升决定大量收购马铃薯,然后拉到外地市场去卖。因为收购村里的马铃薯可以赊账。卯华升的摩托车成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到了挖马铃薯的季节,卯华升就带上红丝网口袋,挨家挨户的询问。有意愿把马铃薯卖给他的人家,他就提前发放装运的袋子。
一年后,卯华升的生意失败了。因为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都开着大车直接前来收购,出的价格也更高,卯华升的生意经营了一年,勉强维持了收支平衡。
好在,卯华升有一门不错的手艺活,那就是“泥水匠”。这之后,卯华升开始在村子里打零工,按天算工钱,每天一百多两百块的工钱。
2012年,卯华升卖了摩托车,加上自己挣的工钱买了一辆拖拉机,27800元。那时候,同心村已经不一样了,村子里外出的年青人一批一批回来。都开始种植萝卜、白菜等蔬菜。买了拖拉机,卯华升开始和大多数同心村人一样,开始回到曾经他们不屑的土地里。
规模发展特色产业:开上了小汽车
卯华升家有10多亩土地,第一年,他种了两亩萝卜,收入15000元。每到萝卜丰收的季节,总有车子停在路边收购,卯华升就用拖拉机一车车把萝卜从地里运出去。第二年10亩萝卜,10万元,第三年……去年,卯华升干脆从外面承包土地过来种萝卜,一共种了30多亩,第一季萝卜丰收下来就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卯华升开始成了一个小老板。
“换辆声音不大的车,跑生意。”去年6月,卯华升花了6万多块钱买了一辆五菱宏光。“有时候拉拉工人们,方便大家。”每天,都有几十个工人在卯华升的萝卜基地打工,而卯华升也开上了自己的小汽车。
“我儿子在外地工作,前几天还劝我买辆十几万的SUV呢。”从村子里的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从摩托车到小汽车。这是卯华升的致富故事,也是同心村的经济发展历程,在如今的同心村,一个又一个“卯华升”正在发展起来。
“以前外出打工的人基本都回来了,现在我们村在外头打工的人不超过10个。”卯昌举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