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1-21

威宁扎实做好“救急难”工作

作者:袁红 时间:2017-11-21 阅读:170


   本报讯(通讯员 袁红) 日前。笔者从威宁民政局了解到,今年来,威宁按照“应救尽救、及时救助,制度衔接、资源统筹,规范管理、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夯实基层力量,充分发挥了“救急难”托底作用,有效帮助遭遇急难问题的家庭或个人摆脱生活困境。
  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确保组织领导到位。“救急难”工作,是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新要求和社会救助功能的再深化,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召集县直各有关部门及3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召开了“救急难”工作培训会,要求县各部门、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提高认识,增强为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好各项惠民工作的贯彻落实。
  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确保科学管理、运行规范。形成了在乡镇(街道)依托公共服务平台设立社会救助受理申请窗口,畅通基层救助渠道,保障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以城乡社区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服务机构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作用,主动发现、及时救助,第一时间采取帮扶、疏导和干预措施,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救助的 “急难救助对象发现机制”; 加强部门配合,完善办理、转办流程,明确工作标准与时限,及时办理群众急难事项的“急难救助快速响应机制”;同时建立了“急难救助对象认定机制”、“急难救助监督检查机制”等,不断完善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
  从提升服务入手,确保工作见实效,群众得实惠。加快速度。做到雷厉风行、快速反应,最大限度地缩短申请、审核、落实到位的时间,及时予以救助,随时申请随时办理。如有特殊紧急情况,采取先受理,后补办手续的方式,确保救助对象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助。确保温度。做到热心接待、耐心倾听、细心调查。注重深度。既做到严格把关,确保救助对象的合理性、必要性,又要在现有财力、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努力做到应救尽救、能助即助,不断拓展社会救助的广度和深度。
  从群众利益入手,进一步夯实兜底保障基础。今年以来,全县共实施“救急难”救助88人(次),支出救助金59.60万元,最高救助金额3万元,为遭遇困难的家庭减轻了负担。对于突发性支出较大,造成家庭生活较为困难,仍需要进一步救助的,还出台了《威宁自治县城乡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工作方案》,对因病、因灾、因子女上学、意外事故,重度残疾人家庭、困境儿童等九类特殊群体进行一次性救助,最高救助金额达5万元。充分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效发挥了民政部门的兜底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