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 石门蝶变
作者:陈武帅 高胜利 况清 时间:2017-11-23 阅读:259
》》》》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乡镇纪行之二十四
产业融合 石门蝶变
产业融合 石门蝶变
——石门乡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侧记
□ 记者 陈武帅 高胜利 通讯员 况清

女姑村种植西红柿喜获丰收

十九大精神宣讲进苗寨

新民村种植的白萝卜喜获丰收
□ 记者 陈武帅 高胜利 通讯员 况清

女姑村种植西红柿喜获丰收

十九大精神宣讲进苗寨

新民村种植的白萝卜喜获丰收
立冬刚过,笼罩在云雾之中的石门乡宛如世外桃源,一条条宽敞的柏油路连通万户千家,一幢幢靓丽的黔西北民居点缀山间,一个个致富的产业让2万余群众脱贫有了盼头。
深秋时节硕果结,坎上石门致富忙。在石门乡的村村寨寨,到处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秋攻”场景。
◆讲习所里学技术◆
◆讲习所里学技术◆
“老师,我以前只种过烤烟和苞谷洋芋,不知道土地气候适不适合发展冬荪,种植冬荪有哪些技术难点?市场上价格怎么样?”立冬刚过,寒意渐浓,新合村新时代讲习所却热闹非凡,前来参加培训的村民积极向授课的教师提问,学技术能致富已成为石门乡广大群众的共识。
观音山社区村民舒应章因身体残疾,常年卧床在家,没有经济收入,全靠国家低保资金维持生活,30多岁了还单身,衣食住行都要靠年迈的父母操劳,性格越来越沉默寡言。
今年9月份,石门乡新时代讲习所请来“祥云神虎手工妙艺”老师教授缝制祥云神虎,石门乡许多群众因此掌握了一门发展技能。舒应章参加了祥云神虎的培训,如今每天能缝制六七个祥云神虎,即打发无聊时光又能增加收入,人也变得越来越精神。
石门乡与贵州祥云神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贫困群众接受完专业的技能培训后,可在自己家里从事祥云神虎装缝工作,原材料由祥云神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群众装缝完一个,可获得10元的手工报酬,许多群众一天能挣100元以上。
“新时代讲习所不仅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了民心民智,夯实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群众的幸福找到了方法和出路,实现了增收,还培养一批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增强了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乡党委委员虎尊凡介绍说。
◆仰天窝上谋脱贫◆
◆仰天窝上谋脱贫◆
深秋时节,在石门乡仰天窝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到处是村民抢收马铃薯的繁忙身影。随着一台台马铃薯收种机在地里来回穿梭,一个个硕大的马铃薯在黄土地里翻滚出来,20余名工人将马铃薯装进袋子里,一袋袋一车车点缀着仰天窝的广袤的山岗。
据悉,仰天窝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是石门乡最大的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也是威宁海拔最高的种薯扩繁基地,该基地引进中农发集团种植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户变股东”的“三变”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运营,基地现有入股农户367户1669人,其中贫困户163户691人。农户在种植基地每天可挣80到100元务工费,年底还可以参加分红,收入比以前翻了几倍。
“以前我们种洋芋,都是靠人背马驼,从山下一背一背的背上来,各家种各家的,收成不好,现在大家一起种,机械化帮了大忙,既省时又省力,收入还翻倍了。”在仰天窝马铃薯基地劳作的村民娄经娅高兴地说。
石门乡引进中农发等龙头企业,选址新民村仰天窝,充分利用高山冷凉气候和高原丘陵地形,采用机械化的种植方式,把群众撂荒多年的土地平整出来,建立了总面积为5000余亩的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
“通过引进中农发集团,改变传统种植模式,由原来的每亩2000斤左右,增加到现在每亩5000斤。”新民村村支书马召团一边拿着大洋芋称重量,一边说。
基地采用科学化的经营管理和机械化种植方式,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打造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大生产;在种植过程中,通过给播种机安装了喷药机和施肥机,可一次性完成松土、开沟、起垄、播种、施肥、喷药等工序,不仅提高了播种质量,而且还节省了劳动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对马铃薯种植等传统产业进行提质升级,不断提高了马铃薯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脱贫。
收完马铃薯,村民在仰天窝种植白萝卜等蔬菜,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增加了收入,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
◆女姑村里话幸福◆
◆女姑村里话幸福◆
秋日的午后,女姑村周大爷正在自家新修的两层小洋楼前悠闲地晒着太阳,从女姑村牧场自管委逶迤而来的油路一直延伸到门前的大棚蔬菜基地。
女姑村,这个曾经的“三无”村庄变成了如今的富裕村,处处都能看到美丽乡村的建设风貌,整齐划一的标牌,和谐自然的农家小院,宽阔整洁的水泥路……
闲着的时候,周大爷也到家门口的蔬菜基地打工,每天有80-100元的收入。在女姑村蔬菜产业园基地内,一辆辆大货车装满了白萝卜、西红柿、大白菜等新鲜蔬菜,运往云南昭通、贵阳、重庆等地的“致富大白菜”撑起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
女姑村蔬菜产业园总面积1500亩,覆盖贫困群众151户650人,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由村委会搭台,合作社主唱,“十户一体”参与,带动群众抱团增收。
村党支部书记马旭介绍,以前基地的土地是农民分散种植,由于种植信息匮乏,不能及时调整栽种品种,导致种植的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比较突出,加之人口老化、家中人口少或壮年劳力常年到乡外务工等原因,导致部分农户耕作无劳力,农业收入低。
如今,女姑村蔬菜基地已成为石门乡最大的菜园子。林登平是女姑村的贫困户,他以土地入股蔬菜基地,平时在蔬菜基地打工。
“现在基地里种了西红柿、辣椒、大白菜等蔬菜作物,在基地里打工的空闲时间,还能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林登平说。
【对话自治县委常委、石门乡党委书记马仲华】:采访中,马仲华介绍说,作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石门乡,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帮扶下,感恩奋进。在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中,石门乡聚焦党建扶贫这个重点问题和基础脆弱、经济薄弱等基层难点问题,探索出了“三进三增”党建扶贫方法和“三级自治”“四五六”党建扶贫管理体制机制,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夯实基层党组织,助推经济大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进三增”汇聚帮扶力。石门乡采取领导包村谋发展、干部驻村抓落实、单位帮扶解难题、企业扶村兴产业等方式,切实为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主导产业、办好民生实事、解决矛盾纠纷;通过科技人才进田间,资金项目进田间,技术培训进田间等方式,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三级自治”激发内生力。石门乡探索建立的“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的村级“三级自治”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模式。撤销原来的村民小组,依托自然村寨在村委会下建立“自我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委”),“自管委”再把居住相邻、发展意愿相近的10户左右农户组建为一个具有自我管理和抱团发展双重职能的主体,建成“十户一体”。
“四五六”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即四个在村(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值班坐班在村、为民全程代办服务在村),五个会(每月一次党员会、每月三次村两委自管委中心户长会、每月一次群众会、每周一次支部会、每周一次两委会),六到位(精准扶贫对象户户见面到位、三留人员个个见面到位、产业基地个个落实到位、全员人口信息清核人人落实到位、地灾安全隐患点处处防控到位、矛盾纠纷化解件件落实到位,最大限度的发挥好“村委会+合作社+十户一体”作用。
石门乡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乡镇,是贵州省脱贫攻坚大决战中的一块硬骨头。因此,全乡确立了以“三级自治”的石门模式为核心,以“三鞋干部”的石门精神为基础,以“三进三增”的石门方法为抓手的工作思路,创新农村管理体制,助推脱贫攻坚。
当前,石门乡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市委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和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以大党建为统领,依托“新时代讲习所”,把支部建在生产小组上,凝聚民心民智,增强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为群众脱贫致富找出方法和出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让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实现全覆盖,真真正正做到“人人有脱贫门路,户户有增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