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海镇新时代讲习所:群众致富的“领头鹤”
作者:岳刚 聂章林 余泽仙 时间:2017-11-24 阅读:314
草海镇新时代讲习所:群众致富的“领头鹤”
本报特派蹲点讲习采访记者 岳刚 赫章县特派威宁蹲点讲习采访记者 聂章林 余泽仙

田间地头“讲习”忙

田间地头“讲习”忙
冬日、暖阳、清风、候鸟、劳作的人们……
在草海湖畔的每一个角落,目之所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
草海镇是草海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的重点区,是威宁高效农业园区核心区。这里土地肥沃,主要种植有玉米、三膜马铃薯、白萝卜和蔬菜等农作物。
推开同心社区新时代市民讲习所的大门,里面座无虚席,男女老少正在聚精会神地聆听镇党委书记钱军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我们夺取新胜利、实现新跨越、助力同步小康的的强大动力。”
钱军宣讲的话音刚落,讲习所里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大家纷纷表示,我们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有坚强的党中央领导,有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我们社区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成绩,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
钱军说,不管工作多忙,每周都要抽时间轮流到各个讲习所进行各种宣讲。十九大召开后,大家更忙了,干劲更足了。
镇党委宣讲后的第二天,同心社区的群众们又缠上了党支部书记卯昌举,要求支书再给大家讲讲“同心村新时代讲习所的致富经”。
卯昌举拗不过大家,顾不得因操劳过度而两眼猩红的疲惫,又给大家侃侃谈起了致富经。还真是做到了只要农民“点单”,讲习所就 “上菜”,群众需要讲什么讲习所就讲什么。
卯昌举利用鲜活的例子,平易近人的语言,别开生面地为大家上了一堂“萝卜高产栽培技术”课。他从土壤选择、品种选择、施肥整地、播种、田间管理(补种、间苗、定苗、中耕、除草、培土、水分管理、肥料管理)、病虫害防治、成熟采收等方面认真细致地给大家讲解。
在场群众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用手机录了音,说回家去种萝卜时好放录音听。
同心社区农民种植户卯华升,去年以前用常规传统的老方法种植白萝卜,不但产量低、品质差,而且外观卖样也不好,经常种植出来的萝卜同别人种植的同期上市,就是卖不了好价钱,原因是种植栽培管理技术有问题,经过这样的几堂课下来,卯华升的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走出讲习所之后,他流转了60余亩土地种萝卜,创纯利润20余万元,还购买了崭新的五菱宏光小汽车。
据悉,目前,草海镇共成立镇村新时代讲习所10个,大小宣讲200余批次,覆盖3万余人。通过新时代讲习所工作的开展,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法律法规、艰苦创业精神、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贫困户劳动力素质培训和创业、就业服务,走出了一条农民培训、教育脱贫的新路子,起到了开启民智、凝聚民心、发挥民力、推动民富的作用。
如今,在草海镇,处处都是讲习所,个个都是参与者,新时代讲习所已成为推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
草海镇发展如何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草海镇本着“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原则,紧盯“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总体目标,紧扣“两条底线”“三大主题”“四个高地”和“五大发展理念”,在原有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方式,先后投资1.5亿元在卯关、中海等村(社区)建成1.5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基地每年每亩产值21500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
建成食用菌种植大棚1000栋,日产食用菌100吨,年产35000吨,解决就业1000余人,带动农户户均获得劳务收入1万元以上。
完成中农发马铃薯原种扩繁500亩研发基地建设,建成威宁黔韵紫海千亩香草基地,项目总投资达3亿元,带动就业300余人。
借鉴“塘约经验”,村社一体推进产业发展规模化。发动群众以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方式扩大种植规模,积极融入调结构惠民生的大潮中,解决就业1000余人,直接脱贫致富100余人,村民生产生活迈上新台阶。
目前,全镇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6个,“草海蔬菜合作社”“威宁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同心富民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骨干合作社迅速崛起,辐射带动农民3000余户。
老百姓的钱包真的鼓了,好日子真的火起来了。
如此丰硕的成绩,小小的新时代讲习所作用不小。
在蹲点讲习采访中,记者所到之处,一片欣欣向荣。一个个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排排高楼民居错落有致,田间地头劳作的人们一边劳动一边轻唱着自创的歌儿:
“产业建在家门口,打工不用往外走,老人不空巢,儿童不留守,媳妇不会跟着别人走,幸福日子天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