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1-27

脱贫攻坚 鼓角争鸣

作者:夏超 沈光勇 时间:2017-11-27 阅读:255


 脱贫攻坚 鼓角争鸣
——兔街镇“跳起来摘桃子”推进脱贫攻坚秋季攻势
记者 夏超 沈光勇



在野生山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的农户


  初冬的兔街镇,在群峰的环抱中,10万亩土地上,3.5万群众发展农业生产如火如荼。
  在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中,兔街镇“按照“113攻坚战”思路和“三进三增”理念,以大党建为统领推进大扶贫工作,把党支部建在生产小组上,把脱贫攻坚抓在产业链上,‘三业并举’战贫困”。
 
生态与经济融合 助推产业“绿色崛起”
 
  今年入秋后,兔街镇的土地变得比往年“忙碌”。
  该镇有1万多亩烤烟地,烟叶还没完全采收完,镇党委政府便引进公司,动员农户,在烤烟地里签订合同,种下了4000亩长寿豆。
  时下,在和平村的马桑坪,500亩长寿豆生机勃勃。村支书蔡仕乾介绍说,今年和平村的烤烟产值每亩4000元,长寿豆按合同价每亩最低产值2000元,不算上套种的萝卜等其他作物,今年和平村的烟套豆产业累计亩产值在6000元以上,土地利用价值得到提升,也为百姓增加了收入。
  村民杨大亮今年种植15亩烤烟,家庭进账8万多元,烤烟地里栽种的长寿豆绿意盎然,丰收在望。
  烟套豆产业让兔街的烤烟种植大户们“锦上添花”,对贫困户陈卫义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74岁的陈卫义在自家地里种上了长寿豆,收获在即,按当前1.8元每斤的市价,将有四五千元的“过冬费”,陈卫义感觉心比往年暖和多了,自己“老骨头自力更生是对头的”。
  初冬时节,高原村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内,200亩“精神勃勃”的金铁锁正待采收,据基地技术指导人员介绍,一棵金铁锁有1.5元至2元的收益,每亩可产400至500斤,按市场价可以卖2万多元 ,收益远远高于传统种植业。
  在种植基地一角,十几个务工的群众正在打理金铁锁,一片繁忙景象。村民苏鹏正在地里除草,为金铁锁收割作准备。
  苏鹏是高原村的精准贫困户,是当地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的贫困户之一,平时就帮基地犁地和除草,一年的工资加上土地入股的分红有3万余元。“基地马上就见效益,分红后,我就能摘下贫困的帽子了。”苏鹏说。
  据了解,高原村金铁锁种植产业共投资7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按照“村社一体”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入股10%,贫困户入股40%,合作社入股50%,惠及农户24户103人,其中贫困户19户74人。
  新光村是威宁短柱油茶的主产地,记者现场看到,绵延10余公里的长梁子上,满坡满岭因生长着大量野生油茶树而绿意盎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兔街油茶基地原有1.2万多亩油茶,今年又新增7600多亩,改造了野生林3千多亩,新生林1800余亩,育苗基地600亩,培育良种油茶树苗100余万株。茶苗既用于基地种植,也对外供应,销往赫章、盘州等周边地区。
  新光村长梁子以前都是荒山,如今种下2.2万亩油茶树,既保住了青山绿水,又增加经济收入。万亩油茶树,常年引来大批游客观光赏景,成了村民们致富的“摇钱树”。
  据基地负责人李显军介绍,油茶综合利用价值高,产业链条长,除了出售茶油外,茶枯可以当饲料,以每斤1.2元的价格出售给当地的养殖户。茶油对人体具有多种保健作用,油茶籽还可作为化妆品、人造奶油、生发油、机械润滑油等原料,市场前景广阔,有很多深加工产品正待开发,还可发展观光农业。
  对这里的山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前景,李显军踌躇满怀,他希望把油茶产业做大做强,逐步完善油茶产业,通过长短结合的方式选育推广油茶新品种,延伸油茶产业链,大力推动油茶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型、绿色、环保的油茶产业,辐射带动全村种植油茶,促进农户增收致富。为兔街镇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做贡献,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
  油茶是一个新型产业,老百姓通过采摘山林中的油茶卖给合作社,一亩野生茶园能产1000多斤鲜果,按合同收购价,老百姓的油茶每亩能实现经济效益2000元。
  油茶也是用工密集型产业,目前在油茶基地的工人120多人全部都是附近的村民,村民们农闲时节无事,可就近到基地打工挣钱,既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吴世柱是新光村的贫困户,今年开始到油茶基地打工,平均每天有1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新升村的蔡朝全和吴世柱一样常年在油茶基地务工,家里虽有20多亩土地,但都是贫土,据他介绍,在家里种地一年的收入不如在基地务工两三个月的多。
  李显军介绍,基地里平均每天有50个工人务工,大多为本村和邻村的贫困户,每人每年至少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从取苗种植、摘果分籽到除草,基地里一年四季都有活做。
  “油茶是兔街镇的特色产业,我们将不断壮大,通过合作社建设一个榨油厂和羊肉加工厂,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生态企业,引领更多农民群众加入到油茶产业发展中来,走生态林牧业发展之路。”兔街镇党委书记穆春林说。
 
“三业并举”战贫困
 
  聚合全镇60名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党员,开展“支部带头抓产业、党员示范创实业、党群携手富家业”“三业并举”主题实践活动,引领全镇发展种养殖产业,开展“组组通”公路建设,是兔街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创造性举措。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兔街镇党群同心,干群同力,将全镇13个村级党支部优化组合为8个党总支,62个党支部,77个党小组,组建自管委150个,明确“十户一体”党员中心户301个,形成“总支连支部、支部连小组、小组连党员、党员连农户”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机制,开展“三业并举”主题实践活动,实现各级党组织、党员为群众零距离服务、全覆盖引领,实现党建工作中的“人”与扶贫工作中的“事”优化组合、聚力攻坚。
  通过“三业并举”引领,秋季攻坚以来,该镇启动实施了新升、高原、青峰、新荣4个村组组通公路建设共8条48.3公里。
  在开展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该镇的产业脱贫“54211”工程也在实施中。5万亩经果林、4万亩马铃薯、2万亩烤烟、1万亩中药材、1万亩蔬菜基本完成种植,实现种植业人均3.8亩。同时通过种植业支撑养殖业,该镇着手养牛2万头,推进种养殖结合一季双收,计划产业总产值将达到6.01亿元。
  在“三业并举”主题实践中,兔街镇因户施策落实帮扶项目36个,其中种养殖项目1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个,农村新型生产经营组织项目4个,金融扶贫项目2个,其他民生项目9个,培育市县级龙头企业1家,发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539家,挂牌建设新时代讲习所教育实践基地10个,主导产业项目总产值2.95亿元,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户户有项目、人人有出路。
 
对话兔街镇党委书记穆春林:
  我们围绕“党建+”发展模式,以“三级自治”为抓手,通过推行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自管委、“十户一体”实现抱团发展、践行“塘约经验”,实现了支部统领、市场引导、合作发展、村民自治的转变,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
  认真学习借鉴“塘约经验”助推脱贫攻坚,在兔街社区、和平村、高原村、新光社区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加强“七权同确”,结合“三变改革”鼓励农户整合土地、资金、人力、技能等资源,入股村社一体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生态养殖、特色种植、交通运输、建筑家装、电子商务等产业,带动群众从“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展、联手致富,解决了规模不大、效益不高、收入不多的脱贫攻坚瓶颈,实现共同搞产业、共同担风险、共同奔小康,同时以村(社区)“两委”牵头,结合群众意愿,通过贫困户优先在本地合作社打工和结合“三变”思路,对贫困户投入的劳动力进行折价评估入股,所产生的利润按比例分红。
  按照“113攻坚战”思路和“三进三增”理念,以大党建为统领推进大扶贫工作,把党支部建在生产小组上,把脱贫攻坚抓在产业链上。开展“三业并举”主题实践活动,实现各级党组织、党员为群众零距离服务、全覆盖引领,实现党建工作中的“人”与扶贫工作中的“事”优化组合、聚力攻坚。
充分发挥讲习所讲习作用,组织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将党和国家关于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深入宣传到农村、深入人心,以讲习所为纽带,为干部群众携手攻坚凝聚合力,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