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1-27

唱响牛栏江畔脱贫歌

作者:卯龙艳 沈光勇 王成 时间:2017-11-27 阅读:209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37)

 
唱响牛栏江畔脱贫歌
——海拉镇海元村狠抓生态基础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小记
记者 卯龙艳 沈光勇 通讯员 王 成



  说起牛栏江,见过它的人无不惊叹于它的雄浑野性之美,“一头天地为栏的公牛,楞眉竖眼,撞破牛栏,尥起蹶子扬长而去,留下的只有震撼和惊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牛栏江让人震撼的美景,也给居住在沿江两岸的老百姓带来了不能言说的痛——贫困。
  山高谷深、交通不便,石漠化严重、人均耕地少,增收困难,“牛栏江水漫悠悠,贫困的日子望不到头”,这是牛栏江沿岸多少村落的真实写照。临江分布,南面与云南省会泽县矿山镇隔江相望的海拉镇海元村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典型喀斯特地型的海元村,属半山与河谷地带相连的地貌,全村土地多半为贫瘠的棕色、红色土壤。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村里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目前全村人均耕地不到1亩,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贫困地区,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大部分老百姓主要的经济来源。
  “前几年,我们村差不多50%以上的村民常年在外务工,没办法,土地太贫瘠,生活环境不好,交通又不方便,老百姓也没办法。”海元村村主任邹明乖介绍说。
  向地要粮,一年到头温饱解决不了;出行交通,人背马驮是常态,海元人的日子过得并不容易。
  穷则思变,贫则找路。近年来,海元村支两委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从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积极谋划发展,找准出路增收入,唱响牛栏江畔的脱贫致富歌。
 
生态建设:绿了荒山富村民
 
  初冬的牛栏江更显荒凉萧条,海元村下托嘎组山后的片片绿色不禁让人眼前一亮,绿油油的矮灌木充满了生机。
  “这种植物叫做车桑子,耐寒耐旱,特别适合在我们这个地方栽种,由于夏季干旱缺水,冬季高寒凝冻,我们种下去的金银花、云南松成活率特别低,效果都没有种植这个车桑子好。”邹明乖介绍说。
  自2007年开始,海元村便把生态恢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面禁止老百姓放牧牛、羊等牲畜,全部进行圈养,同时在全村石漠化最为严重的下拖嘎组先后试种了车桑子、苦棘、云南松、金银花等作物,目前效果最为明显的是1500多亩车桑子,很好的遏制了海元村的石漠化现象。
  曾经的海元村,是海拉镇石漠化最为严重的村,满眼所及只有一片片毫无生机的石漠,看不见任何草木,风一吹,细沙碎石直往嘴里眼里钻。随着生态治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几年下来海元村光秃秃的荒山渐渐有了绿色,植被慢慢恢复,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
  “近年来,随着我们村的生态慢慢变好,我们村的经果林面积也慢慢发展起来,比如核桃和黄果,同时我们也在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包谷洋芋的种植面积,本来人均耕地就少,还是要发展经济效益好的东西,将来我们打算学习外面的经验,成立村集体合作社,把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带领老百姓一起致富。”邹明乖信心满满说道。
  2017年,海元村发展蔬菜种植200亩、党参700亩、试种魔芋100亩,老百姓的致富渠道得到拓宽。
 
通组路建设:打通脱贫致富“血管”
 
  宽敞的通村大道修到家门口,出行方便了不说,到市场上销售蔬菜、魔芋、党参也再不用人背马驼了,说起家门口这条通组路带来的实惠,家住上拖嘎组的彭泽银深有体会,可是当初修路开工时彭泽银还提出过反对意见。
  “当时修路需要征用我家的一亩多地,我一听不高兴了,本来家里就没几亩地,再征用一部分,怕是温饱都解决不了。”彭泽银回忆道。
  为了做好彭泽银的思想工作,村主任邹明乖没少往他家里跑,最后才把思想工作做通。
  “还是思路没转过来,当初一心只想着吃饱,一直种的都是包谷洋芋,就怕地没了温饱成问题,现在路修通了,村里面又鼓励我们转型发展,种效益好的党参,收入比原来翻了几番。都说‘要致富,先修路’,这话不假。”彭泽银笑着说。
  2017年,海元村修通通组路3公里,目前三棵树至铅厂大桥的12公里通组路已经立项,明年动工,而下拖嘎组至陈家院子的2.7公里通组路将在年底通车,届时,全村300余户老百姓的出行难题将得到解决。
  随着生态环境、道路交通的不断改善,很多在外务工的海元人开始选择回到家乡谋求发展。
  已经回到家乡并且找到致富道路的上拖嘎组村民彭民汝就是其中之一。 
  见到彭民汝时他正在地里忙活着挖党参,眼见自家地里挖出的党参根根个头肥大,彭民汝说不出的高兴。
  2015年春节回乡过年的彭民汝看到家乡的喜人变化,于是决定留在家乡找出路,结束了自己在外打工的生活,当时看到身边的很多人都依靠种植党参找到了致富门路,有多年党参种植经验的彭民汝也加入种党参的队伍中,现在的他因为种植党参家里的收入逐年可观,日子越过越好。
  “今年种了20多亩党参,按照往年的均价来算,每亩地的收入最低都在8000元,我家今年光卖党参的收入就有10万元以上,比在外面打工划算多了,还是家乡好啊!”彭民汝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