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之后秋攻忙
作者:马召凤 刘炳华 时间:2017-11-28 阅读:227
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乡镇纪行之二十八
秋收之后秋攻忙
——岔河镇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见闻
记者 马召凤 通讯员 刘炳华

新发村香葱种植

农户采摘桔子

新发村香葱种植

农户采摘桔子
岔河镇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地方,我们见到了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行动开展以来最为壮观的植树造林场面,见证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牛栏江畔“再生果”,见识了大山里村民们在土地当中摸爬滚打走出来的产业新路。
在岔河镇这片土地上,秋季原本是农田休耕的季节。是农民们在收获了庄稼之后,走西家逛东家的悠闲时光。然而,今年的秋天却并非如此,处处掀起了一股忙碌的活跃景象。
走进岔河镇,山环水绕之间,是忙碌的特色产业发展,是与自然求和的生态造林,是渐渐热络起来的与贫困较量的精神。
生态秋攻:守住生态发展经济
在大洪村的苗圃基地内,罗家山正在卖力地扬起锄头,挖起地里的女贞树,每挖一颗树苗,他就有5毛钱的收获。
“一天下来,200块钱是有的。”罗家山是大洪村人,前几年,夫妻两人都在外头打工。工资虽然也不低,但是各种开销算下来,一个月存不了几个钱。最近几年,随着大洪村苗圃基地的发展壮大, 很多像罗家山一样在外务工者纷纷回到了家。
“在这里打工,每个月有4000来块钱,媳妇也在这里打工,一个月两夫妻能存6000多块钱。”罗家山出了一身的汗。秋季是各个乡镇植树造林的旺季,大洪村的苗圃基地内迎来了繁忙的时段,每天都需要工人育苗、取苗。“尤其是这两天,取苗工作很挣钱,一个月做得多的有5000多块钱。”罗家山表示,这几个月下来,两夫妻也存了差不多两万块。
而在另一边,大洪村的山头上,几十个工人一边说着笑话一边在荒凉的山坡上挖坑、栽苗。秋季攻势开展以来,岔河镇在生态建设上加快了力度,把荒山造林作为秋季攻势的重点工作来抓。
“我们这次的植树造林工程总的是38000多亩,现在已经完成了11000多亩,每天上工的工人有90多人。”村支书宁选俊是苗圃基地的负责人,岔河镇植树造林都从他们基地取苗栽种。
生态建设不仅保护了岔河镇的绿水青山,也成为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金山银山。“老百姓一天的薪酬为130元,上工的工人有一半为贫困户,不仅为老百姓创造了绿色生活环境,还带动了周边百姓致富。”宁选俊表示,秋季攻坚生态造林工作开展以后,每天都有农户务工,不仅保证了贫困户的就业,也发展了生态。
产业秋攻:香葱助脱贫
时近中午,在岔河镇新发村的香葱基地内,杨建群正在给香葱浇水。自从香葱基地建立起来以后,杨建群夫妻两人也成为按时上下班的“上班族”。今年10月,杨建群把自己2亩玉米地承包了出去。
“划算嘛,两亩苞谷除干打尽最多赚1000块钱,现在租出去光是租金就有1400块,再打打工,比自己种划算。”如今,在杨建群家的地里,香葱正在茂盛生长。杨建群的妻子潘干二也在基地打工,每人每天70元。
杨有龙也是基地的工人,玉米收上来之后,他家的一亩多土地承包给了基地种植香葱。自从基地建立起来以后,他基本天天都在基地打工,一个月算下来少说也有2000块钱的收入。比起以往秋收之后闲着没事,来基地打工有了额外的收入。
“反正土地都是闲着的,自己也没种,现在租出去了,自己还能来打打零工。”看到原本要荒一个冬天的土地现在都种上了绿油油的小葱,杨有龙觉得新鲜,心里正寻思着,明年自己也可以种。
新发村香葱基地是今年秋后发展起来的,利用村民们秋收之后闲适的土地发展种植经济作物,不仅发挥了土地的效用,还带动了农民的就业。如今,香葱基地辐射面积150亩,每天有50多人在基地打工,使得原本闲置的土地上又开始热闹起来。
“我们这个地方条件好,一年可以种4季,而且香葱市场很好,目前我们已经和六盘水签了订单,有多少要多少。”赵德四是香葱基地负责人,他表示,秋收以后,村民们的土地闲置,发展种植香葱两个月就可以销售,回本快。一年四季种植下来,一亩地能有20000元左右的收入。
“下一步,准备发动百姓种植香葱,规模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地方经济产业。”村主任张兴文表示。
产业多样化走出脱贫路
岔河镇海坪村坐落在牛栏江畔,临江而居,这里有独特的地方特产“再生果”(橙子),每年到了秋季,这个匿藏在牛栏江畔群山之间的村落就开始热闹起来。因为这个时候,周边乡镇前去收购橘子和再生果的车辆就会一辆辆停在路边。
海坪村的水果在市场上很受青睐,每年水果一成熟,村民们在自家地里就能全部卖干净。65岁的老人陈玉发正背着小竹篾箩筐踩在楼梯上摘水果,不一会儿,他就从购买者手中接过了120块的水果钱,心满意足地走进家门准备吃午饭。陈玉发家共种植了2亩水果,时下正是水果售卖的季节,是老人最为忙碌的时候。
“我种的也不多,差不多能卖14000元钱。”
在海坪村,橘子和橙子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得益于海坪村低海拔、光照长的自然条件。“明年,还要扩大种植,打出我们的品牌,目前供不应求。”村支书陈加山表示。
蔬菜是海坪村的第二产业,也是海坪村民的经济发展支撑。秋收以后,村民们利用闲置的土地种上蔬菜。拉到海拉、岔河等乡镇售卖。
“两亩蔬菜,差不多能卖4000块钱。”陈玉发靠着水果和蔬菜生活。海坪村共有蔬菜200亩,村民们利用小豆腐块似的土地发家致富,在这一方山水之间安居乐业。
水果畅销、蔬菜茂盛、秋季马铃薯即将丰收。这是海坪村秋季攻势的三驾马车。
在海坪村,秋马铃薯是一大特色产业,目前有秋季马铃薯200多亩,大多是用来作为来年春播的种薯,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这是村民们在为明年做准备。“秋季攻势,种好秋季马铃薯。”村支书陈加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