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1-28

牵着“牛鼻子”走上致富路

作者:李欢 罗喜贵 时间:2017-11-28 阅读:269


 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乡镇纪行之二十九
牵着“牛鼻子”走上致富路
——雪山镇群众养牛业致富小记
记者 李欢 罗喜贵



陈永学和妻子正在割牧草

  初冬时节,太阳暖烘烘地照在大地上。走进雪山镇,公路边,荒地里,山坡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牛羊低着头悠闲地吃着草,呈现出一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
  中午时分,趁着太阳把地里的露珠晒干,陈永学和妻子背着背篓到牧草地里割牧草。随着镰刀的划动,一会儿的工夫,满满一背篓牧草就割好了。
  牧草才背到家,陈永学也顾不得休息一下,双手紧紧地抱着一大捆牧草走向牛圈。看到青草饲料入槽,大大小小6头西门塔尔牛便围了过来,享用起了“美餐”。
  “大的3头是能繁母牛,是去年通过‘特惠贷’贷款买的,小的3头是今年产的小牛崽,年底小牛出栏,可以卖3万多元,这样一来,我家就可以从贫困户中出列,摘掉贫困的帽子了。”陈永学介绍说。
  陈永学告诉记者,前些年身体好的时候,夫妻两人在外地打工,一家人的生活不成问题,后来因肝部患疾病,看病花费了家中的积蓄,还不能做重活,夫妻二人便回到家中,靠着家里的土地过日子,加上两个孩子在县城上高中,大的孩子还患有眼部疾病,视力不清,家庭一度非常拮据。
  2015年前,陈永学一家生活特别困难,思来想去,他借了2万元买了20多头绵羊,开始搞养殖,可是天不遂人愿,绵羊养殖前景并不乐观,亏本不说,还背负了一身债务。
  2015年,陈永学家被纳入精准贫困户。2016通过“特惠贷”借款5万元买了3能繁母牛,目前,他家中共有6头牛、22只绵羊,家中的所有牲畜价值在10万元左右。
  “今年我准备把3头小牛出栏,再买两头能繁母牛来喂,等到明年家里的条件应该就好了。”陈永学说。
  雪山镇是威宁的第一大镇,天然草山草坡面积15万亩,耕地面积21万亩,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一直以来,这里的村民都有着养殖牛羊的习惯。
  在凉山村7组,村民陈宗学家就养着10头牛,主要依靠着自然的坡地和土地休耕时种植牧草,10头牛的青饲料完全能应付。
  “我从最开始的喂养1头牛发展到现在的10头,主要是牛的价格稳定,防疫简单,能繁快,饲养成本低,并且收益高。”陈宗学说。
  据陈宗学介绍,家中的10头牛主要喂食青草和玉米,冬天就用芜青甘蓝充当青饲料,平均以8个月出栏的牛来算,每头牛市场价1万元左右,纯收入在7千元,一年下来,可出栏7头,纯收入5万元。
  陈永学、陈宗学仅是雪山镇依靠养殖脱贫致富的两家典型。自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打响以来,雪山镇积极谋划,抢抓青贮饲料6000余吨,确保全镇冬春饲料的供给,并借助“集团帮扶基金”1000万元,购牛2000头,受益农户2000户;其他扶贫资金520万元,用于补助农户购买能繁母牛,每头补助5000元;同时购置了100多万元绿肥种种植,建牛舍20000平方米;投入基金120万元,购草种给农户种植,受益农户11000余户,受益人口5万多人。同时,对全镇牲畜进行品种改良,现牛品种改良点5个、养改良点1个,牛存栏数28000头。
  据了解,雪山镇按照“112”产业发展思路,其中人均1亩苹果(适宜区域)、人均1头牛和人均2亩马铃薯种薯(适宜区域),以建档立卡贫困户“122”脱贫措施,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1亩苹果(适宜区域)、人均2亩种薯(适宜区域)和户均2头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雪山镇借恒大集团帮扶的契机,争取在雪山打造2个1000头能繁母牛换种站,建设2个专业养牛场,力争发展一村(居)一个专业养牛合作社。着力打造雪山社区、大发村和红旗村3个养牛专业示范点,尽快达到人均1头牛的目标。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发展,力争尽快实现人均1头牛的养殖目标和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2头牛的目标,从而把雪山镇打造成养牛示范镇。”雪山镇副镇长姬虎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