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1-28

马铃薯“变形记”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7-11-28 阅读:387


 马铃薯“变形记”
——双龙镇加工马铃薯片助农增收侧记
记者 马召凤




工人正在包装马铃薯片


  威宁作为南方马铃薯之乡,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全县常年种植马铃薯165万亩,规模庞大且涉及人数遍及全县。2017年全国马铃薯大会走进威宁,更引来了许多外国友人前往观摩,让威宁马铃薯声名远扬。
  如今,在威宁大街小巷,但凡有干货铺子的地方,用马铃薯制作的威宁马铃薯片必定少不 了。这种初级加工的农产品不仅占据了威宁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干货铺子,也长期霸占了威宁人的味蕾,成为制作最为方便、口味更显特色的本土薯片。
  每到八九月间,马铃薯收成之时,威宁的农家小院处处都有晾晒马铃薯片的场景,好不热闹。这种长期以来零散制作零散售卖的马铃薯片却在今年开始了成规模的生产和销售。
  “威宁马铃薯片一直名气小,没有走出去。”市场监督管理局驻双龙镇高坡村的驻村干部王皓打算干一件打响威宁洋芋片品牌的事情。今年八月份开始,双龙镇马铃薯加工厂开始筹办,目前,已经投工投产。双龙镇高坡村是当地的马铃薯种植大村,全村450户人平均家家都有3万斤以上的马铃薯,马铃薯是高坡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主要来源和经济支撑。
  “售卖初级农产品价格低,经济带动能力有限。”今年8月份,王皓开始带领高坡村着手准备马铃薯初级加工厂。
  “我的设想,就是增加马铃薯的附加值,把初级农产品加工、包装,打开外售的销路,而不仅仅是售卖初级农产品。”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加工厂正式在高坡村建成并投工投产。
  建立品牌、打造包装、规模农产业初加工,不仅成为带农当地农户就业、发展经济的一大项目,也开始打出了威宁马铃薯片的品牌,把初级农产品加工包装成为上档次、有品牌的地方特产往外销售。
  走进高坡村加工厂,烘干机轰鸣,打工的农户们的笑谈一阵接着一阵。几十个农户正在煮马铃薯片、把马铃薯片规整的摆放当大盘子里,然后统一烘干。另一边,几个妇女正在称重、包装,把已经烘干的洋芋片包装到固定重量的包装袋当中,准备对外销售。
  这个目前规模还不大的加工厂,已经有长期固定的工人15名,每天,工人们准时上下班,在新建的加工厂里打发秋冬闲适时光。
  马勋亚是工厂的工人,也是高坡村的精准扶贫户,去年,他还在广州的工厂里打工,工资要比现在高。自从加工厂成立之后,他就辞工回了家,成为厂里的工人。“在外面打工工资比这里高,但是除去房租、水电等费用之后,还不如在这里打工划算。”加工厂投入生产之后,马勋亚和妻子马永窕就双双到加工厂打工。加工厂临近高坡小学,方便照顾正在学校读书的孩子,也在这里找到了稳定的就业。一个月夫妻两人能够攒下5000元。
  不仅如此,在经济带动方面,加工厂所有的马铃薯目前都是从高坡村村民手中购买,并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每斤提高1角钱的价格收购。加工厂开始运作之后,马勋亚就卖了3000斤马铃薯到加工厂,每斤6角,比市场价格每斤高出一角。
  加工厂采用股份制的方式运作,积极吸纳贫困户按资入股。马敏辉是目前第一个入股的贫困户,入股资金2500元。除却入股的分红之外,马敏辉也是加工厂的工人,每个月能有25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等到年底还可参与分红。
  刘爱群也是加工厂内 的一名工人,她的工作是负责摆放好未烘干的马铃薯片,上班时间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5点左右,每日工钱70元。刘爱群不是高坡村人,而是隔壁的高山村的,听说加工厂招工,就来了。“每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谁不愿意啊。”刘爱群说。
  “目前,很多贫困户都怕亏本,不敢随意入股,等到加工厂正式步入正轨之后,我们打算吸纳全村51户贫困户全部入股。”王皓表示,这个加工厂不仅是市场监督管理局帮扶工作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也是威宁本土产业从初级农产品到农产品加工的一个尝试,企图通过这样一个产业加工项目,把当地粗放型的经济产品发展成为有规模、上档次的地方特产。
  高坡村村主任马关朝表示,目前加工厂正在尝试着打开销路。对外,已经开始了网络销售,对内,准备入驻威宁的各大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