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产业 助脱贫
作者:卯龙艳 岳刚 文浩儒 时间:2017-11-29 阅读:235
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乡镇纪行之三十二
兴产业 助脱贫
——盐仓镇调整产业结构助力脱贫攻坚侧记
记者 卯龙艳 岳刚 通讯员 文浩儒

苏孝文在放羊
“我家今年种了6亩多‘洋萝卜’,不仅自家喂的牛羊过冬的饲料有了,剩下的还可以卖出去,又多了一笔收入。”在盐仓镇高峰村,地里的“洋萝卜”个个长得个头肥大,记者见到正在地里忙活的朱绍伟时,他乐得合不拢嘴。
“洋萝卜”亩产高,含糖量高、营养高、经济效益好,可套种于洋芋、玉米地中,还互不影响产量,价值远高于传统草料。近年来,盐仓镇采取“马铃薯+洋萝卜”轮作的方式,在马铃薯成熟后,轮作种植“洋萝卜”,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了不说,全镇牲畜越冬的饲料得到解决,同时农民的经济收益也提高了。
“一亩地产能出‘洋萝卜’2000公斤左右,产值达到2000元以上,我家的6亩地一年下来就多了1万多的收入,“洋萝卜”种植管理也不难,还是有发展前途。”在地埂边,朱绍伟给我们算了一笔账。
作为全县的生态畜牧业大镇,一直以来畜牧业都是盐仓镇的支柱产业,解决牲畜越冬饲料便成了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过去冬季牛羊的饲料主要是包谷杆,供应量有限,营养也不够,后来为了牛羊过冬的饲料,我们村种过黑麦草、红三叶、白三叶,但是效果都没有种‘洋萝卜’好。”朱绍伟说。“洋萝卜”亩产高、营养丰富、管理简单,老百姓的种植热情也很高,现已逐步替代红三叶、白三叶、黑麦草、绿肥等传统草料,破解了盐仓镇畜牧越冬饲料短缺的畜牧业发展“瓶颈”。
说起种“洋萝卜”带来的好处,兴发村的养羊大户苏孝文深有体会。
“养了100多只羊,夏季可以到草场放牧,可是冬天喂羊的饲料就成难题了,还好最近几年政府引导我们种植‘洋萝卜’,牛羊过冬的饲料有了保障。”
作为全村有名的养羊大户,苏孝文家从2012年开始养羊以来,规模从原来的25只扩大到了现在的150多只,规模越大需要的饲料越多,于是苏孝文把家里的10来亩土地都轮作种上“洋萝卜”,同时还从村里外出务工的邻居家租种了4亩多地,用来种植黑麦草和“洋萝卜”。越冬饲料的难题解决了,苏孝文养羊不再有后顾之忧。“现在我家每年仅养羊的收入就有2万多元,还不用自己去跑销路,都是威宁、六盘水的老板自己上门来买,明年我准备把规模再扩大点,多挣点钱过好日子。”苏孝文笑着说。
目前,盐仓镇牛羊养殖达到4万头,其中养殖四堡贡羊1万只、半细毛羊1.5万只、本地黄牛及西门塔尔1.5万头。为了决解牲畜冬储饲料短缺的难题,2017年盐仓镇发展“洋萝卜”种植1.2万亩,主要是集中种植于高峰村、兴发村、二堡村、么站村、四堡村等,老百姓的牛羊越冬饲料得到解决,经济收入也得到了提高。
作为“五个一批”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最接地气的道路,是群众能否致富的关键,作为农业畜牧业大镇,盐仓镇坚持因地制宜,及时谋划,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措施,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新局面。
初冬时节的柳坪村依然到处可见盎然绿色,走近一看,原来是群众秋收后趁着土地休耕在地里种下的绿肥。
与天然草场百草坪毗邻的柳坪村是盐仓镇的养牛大村,现全村肉牛养殖600头以上,达到了户均2头左右,为了及时解决老百姓养牛的饲料难题,2017年柳坪村开始大力鼓励老百姓种植绿肥。“我们村从今年9月份开始,秋收后就动员老百姓种植绿肥,目前种植面积1000亩。种植绿肥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提高来年的种植效果,同时绿肥不仅可以满足老百姓牛羊冬季的饲料需求,成熟后的绿肥还可以卖种子,老百姓的收入又多了一笔,一举三得”。柳坪村村支书赵庆俊介绍说。
为了提高老百姓种植的积极性,柳坪村坚持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直接补助的形式,每亩土地补贴500元。“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种植绿肥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质,明年开春,我们村将种植600亩的豆类,还有400亩的蔬菜,转变传统种植包谷、洋芋的模式,发展经济效益好的产业,拓宽老百姓的增收渠道,力争早日脱贫出列。”赵庆俊说道。
近年来,盐仓镇立足镇情实际,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多元发展、多核驱动的工作思路,切实调结构、优布局、强基础、促转型、助发展,减少包谷等亩产效益低的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因地制宜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按照“74322”的发展目标,在今冬明春种植7万亩马铃薯、4万亩蔬菜、3万亩青贮饲料、2万亩经果林及中药材,调减玉米种植2万亩,同时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