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蔡脱贫记
作者:卯龙艳 时间:2017-11-29 阅读:207

蔡光情正忙着放牛
初冬的暖阳照耀着大地,家住么站镇平原社区银沟组的老蔡打开牛圈门,几头大牛争先恐后从门里挤了出来。他一手甩着鞭子轻轻敲打牛背,一手用力把牛圈门推得更开,好让牛群依次出圈。
老蔡叫蔡光情,刚40出头,是么站镇平原社区的贫困户。都说贫困户有低保吃,国家给发补助,吃穿不用愁,可蔡光情不愿意。“趁着自己现在还有劳动能力就要想办法弄点收入,就一定要去苦、要去挣,本来吃着国家的低保就难为情了,有了国家的帮扶,自己更要找出路才对。”蔡光情说。
别看蔡光情现在日子过得紧巴巴,年轻时的他日子过得并不差,当时开着拖拉机帮别人运货,每个月都能挣到不少收入,在村里也算是小康人家。可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前连续的几次事故使蔡光情的身体造成残疾,为了治病家里存下的积蓄基本都花光了,加上妻子黄才芝当时也患病,对于这个已经不富裕的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014年,由于生活拮据,家里孩子都在上学,家里开支太大,蔡光情和妻子萌生了去外地打工的念头,只是在他们将计划付诸实践之前,平原社区支书王俊书给他们带来脱贫致富的思路。
“像蔡光情家这种情况,孩子都在上学,蔡光情身上又有残疾出去能干的事不多,家里也照顾不好,我们社区当时有土坯房改造和金融扶贫的项目,我就帮他家争取了来,帮他厘清发展思路,在家实现脱贫致富。”平原社区支书王俊书介绍说。
住上“小洋房” 实现“安居梦”
“土墙房,矮门窗,一年到头望不见光;屋外下大雨,屋头小雨飘。”这是以前蔡光情家的房子。而如今却变成了“小洋房,干净又敞亮,住起来安心又舒畅。”
2015年以前,蔡光情一家一直住在修了几十年的土坯房里,70平米不到小房子,一家人只能“蜗居”,加上年久失修,遇到刮风下雨,一家人住得提心吊胆。
蔡光情一直想进行旧房改造或者新修房子,改善自家生活环境,只是手里没有新房建设资金,家里又缺乏有效资产抵押贷款,蔡光情为此十分苦恼。
“谁不想住好房子呢,看看别人家,住进新房子风吹不冷,下雨淋不着,多好,我当时就想要想办法盖点房子啊,不能老让老婆孩子受苦。”蔡光情回忆道。
2015年,通过么站镇的土坯房改造项目,蔡光情自己筹集一部分资金,政府再补助了他家2万元,盖起了新房子,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安居梦”。
“现在我家住进了新房子,我爸爸养着牛,妈妈在新街那边帮别人打工,每个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我在学校还能领到国家的助学金,我们家一定会越过越好的。”作为家里的老大,明年就能大学毕业的蔡永聪对自己家能够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
“我现在在遵义市医院实习,等明年毕业了找到工作就能帮家里减轻负担了,如果能考上研究生我就去读研究生,现在读研究生国家也有补助,家里负担就轻一些了。”蔡永聪笑着说。
“输血”变“造血” 找准脱贫路
“2014年的时候,我家只喂了一头牛,当时因为家里实在是困难,然后我打算去打工,后来支书来给我家做工作、理思路,没走成。现在看来,不一定非要到外面才能挣钱,在家里也能找到出路。”蔡光情的妻子黄才芝说道。
2014年,通过精准扶贫“特惠贷”项目,蔡光情家从么站信用社申请到了3万元的扶贫贷款,借助这3万元的贷款,他家的日子慢慢有了起色。
“贷款下来后,我家就拿去买了几头牛,其他的一部分拿去扶持娃娃读书,感谢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黄才芝笑着说。
2014年贷款3万元用于发展肉牛养殖,2016年回本后,蔡光情便把贷款还了并且又贷了5万元买母牛扩大养殖规模。现在,他家养的牛已经从原来的1头扩大到了11头,家里的收入也逐年增多。
“去年从信用社贷的5万元明年5月就到还款日期了,我准备到时候还了再贷点出来,把养牛的圈舍建大些,再多买几头牛来,把养殖的规模扩大点,多挣钱,早脱贫,不给国家拖后腿。”蔡光情满怀信心地说。
住有所居,劳有所获,致富有门路,蔡光情在不久以后自己就可以脱掉贫困的“帽子”,过上红火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