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1-30

脱贫攻坚“战鼓擂”

作者:罗喜贵 陈志垚 时间:2017-11-30 阅读:410


 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乡镇纪行之三十三
脱贫攻坚“战鼓擂”
——板底乡脱贫攻坚秋季攻势纪实
记者 罗喜贵 通讯员 陈志垚


板底乡独具特色的彝族风情民居


板底社区打工农民正在花椒大棚育苗基地内管护花椒苗


清河村村民正在修建组组通公路


曙光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正在给肉牛添加草料

 

初冬时节,行走在板底乡的村村寨寨,修路、建房、种菜、养殖……一个个忙碌的镜头不时闪现,在这片繁忙的热土上,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掀起滚滚热潮,号角已奏响在每一个村落。

基础设施建设:“重锤”敲开“组组通”  

  “大家忙快点,今天争取把垭口到张正银家这段路铺好,明天我们要修下一段了。”初冬的阳光温暖如春,一大早,板底乡清河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罗义张便来到该村“组组通”公路施工现场,带领着几十名村民忙得不亦乐乎。
  罗义张告诉记者,自今年8月份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开展以来,清河村村“两委”可忙碌了,每天从早到晚在村里转,有时忙得连饭都来不及吃,更别说周末休息了。但看到山高坡陡的村寨连通了一条条“毛细血管”,修通了“最后一公里”,打开了大山里交通闭塞的局面,罗义张心里热乎乎的。
  据了解,清河村是板底乡较为边远的村寨之一,全村共有农户421户2018人,贫困户138户668人。过去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一度是贫困程度较深的村寨。
  “要致富,先修路。”今年8月份以来,清河村紧紧抓住全省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的契机,组织实施建设3米宽通组通寨水泥硬化路3857米,1米、2米、2.5米宽的通组串户路分别为1516米、454米、1725米。目前,该村路网基础设施硬化建设已完成了90%。
  村民张正银告诉记者,过去由于交通阻塞,家里种点蔬菜什么的,都无法运出去,经济十分拮据,日子穷得没法过,只得靠外出务工挣钱养家糊口,如今水泥硬化路通了,想在家乡发展,得好好规划一下,争取早日走出贫困、赶上同步小康的步伐。
  “现在国家政策太好了,过去,我们这些山旮旯做梦都想不到水泥硬化路会直通家门口啊。”村民张成英一边用锄头擀着路上的石子,一边乐呵呵地说。

集镇风貌打造:助推旅游扶贫迈上新台阶

  走进板底乡小集镇,一排排独具特色的彝家风情民居映入眼帘,不少民居上还搭着风貌打造的施工架子,施工工人们正“叮叮咚咚”地忙个不停。
  板底乡宣传委员罗贵华告诉记者,为了让该乡旅游风貌整体迈上一个“新台阶”,今年秋季以来,该乡加快了集镇风貌打造的步伐,各项建设如荼如火,呈现出一派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景象。
  目前,总投资不下5个亿元的民族商业街、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传习所、接待中心、酒店、停车场等一系列大型建设项目以及投资4000万元打造的305栋小集镇彝族风情民居工程正在轰轰烈烈地建设中,为了抢抓工期,工人们抢晴天战雨天,施工场地上处处皆是战天斗地的繁忙景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板底乡是威宁重点打造的民族特色文化村寨之一,该乡拥有底蕴深厚、原始古朴的彝族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留得住游客,记得住乡愁。这里的民居、服饰、礼俗、餐饮等独具地域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让外来游客流连忘返,具有打造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得天独厚的优势。
  秋季攻势铺开后,该乡以“文化活乡、旅游兴乡”为战略,按照省地县“三化同步”建设要求,依托浓厚的民族文化,切实抓好特色小城镇建设,大力改善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文化名片,带动全乡经济发展,助推旅游扶贫迈上新台阶,为全乡百姓谋福祉、加快同步小康的步伐。

大棚花椒育苗:让村民鼓起“钱袋子”

  走进板底社区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花椒育苗大棚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片铺开的大棚,进入大棚内,嫩油油的花椒苗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在为花椒苗清除杂草、浇水……
  基地负责人李剑平告诉记者,板底社区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自2016年11月份建立花椒育苗大棚基地以来,共建设大棚69个,进行订单式花椒育苗480万株,共流转土地190余亩,流转费每亩500元,参与流转土地的农户达70多户,其中贫困户有54户266人。目前,该基地已陆续向全县各乡镇(街道)供苗,供苗价格为青花椒营养袋苗每株1.1元、红花椒裸根苗每株0.4元。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参与入股的贫困户早日脱贫,该合作社育苗基地采用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合作社总投资520多万元,其中村集体入股投资10万余元,老百姓用扶贫资金参与入股投资80余万元,所赚得的利润村集体、合作社及农户按照资金投入的比例进行分红。老百姓在基地打工可获得每天不少于80元的务工费,一年下来赚个三四万元的人家不在少数。
  “土地流转后,我们来到基地上务工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比起自己种地还是划算很多。”村民罗义召一边清除花椒苗里的杂草,一边乐呵呵地说。
  “要是花椒苗全部卖完的话,今年估计能赚100多万元。等到花椒苗全部卖完,我们将把赚到的利润及时发给参与入股投资的农户,让他们钱袋子鼓起来,早日走出贫困,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李剑平充满信心地说。

干群合伙养殖:让贫困户早日脱贫

  “老颜,还有多少草料,催大家忙着点,下午我们一起出去收买点。”“老文,把你的拖拉机开着去,我们一次多买点。”走进板底乡曙光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人们正忙着为68头肉牛添加草料。合作社带头致富人罗祥盛是板底乡派驻曙光村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吩咐下,参加合伙养殖的大伙儿们都爽快地答应着。
  据罗祥盛介绍,自今年7月份该村肉牛养殖合作社投入养殖以来,该合作社参与养殖的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性非常高,他们主动参与养殖管理,并希望合作社早日发展壮大,赚取更多利益,带领他们走出贫困,奔向同步小康。
  据了解,为了让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早日脱贫出列,曙光村“村两委”可是下了一番苦心,村干部们不但带着贫困户进行养殖,而且还亲自投入资金参与入股。翻开该合作社的项目建设投资档案,记者清晰地看到,该村党支部书记入股投资了2.4万元、副支书入股投资了1.2万元、村民委员会主任入股投资了12万元、副主任入股投资了3.6万元、养老保险协管员入股投资了1.2万元、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别将各家1.2万元的国家专项扶贫资金入股纳入合作社投资参与养殖,养殖获得的纯利润按照资金投入的比例来分红。
  目前,该合作社已形成了该村干群合伙抱团发展的良好格局,为该村贫困户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带来了新希望。

对话板底乡党委书记陈劲松
 
  秋季攻势以来,板底乡以“113”攻坚战、“四场硬仗”和“七大战役”为指导,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两项工作。
  一是基础设施方面,在秋季攻势行动中,板底乡投资3126万元修建总长102公里的道路35条,投资16万元修建村招呼站5个,投资500万元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5个,投资10万元新建2个村文化场所,投资75万元实施5个村卫生室建设,按照每户600元的标准实施603户贫困户院坝硬化;二是产业方面,板底乡以现有的26个合作社为基础,种植绿肥7000亩、大蒜100亩、萝卜200亩、青菜500亩、花椒2000亩。投资8000万元实施乌金猪养殖项目,立足现有的6855头大牲畜(户均1.5头)、羊4030只、生猪3500头,做好威宁小黄牛保种育肥产业园建设前期相关准备工作,做好恒大集团选定的3个肉牛养殖点“三通一平”工作,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养鸡、肉牛养殖等特色养殖业。
  下一步工作中,板底乡将实施“3个1”加“3448”产业发展工程,即到2020年种植1万亩经果林(户均2.5亩)、大牲畜养殖数量达1万头以上(户均达2.5头)、羊养殖数量达1万只以上(户均2.5只)、实施生态林建设3万亩、生猪存栏达4万头以上(户均10头)、种植经济作物4万亩(户均9.5亩)、家禽养殖数量达8万羽以上(户均20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