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调整促脱贫 生态养殖增收入
作者:李欢 罗喜贵 王安友 时间:2017-12-01 阅读:466
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乡镇纪行之三十六
产业调整促脱贫 生态养殖增收入
——黑土河镇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走笔
记者 李欢 罗喜贵 通讯员 王安友

黑土河镇工作人员走进田间地头宣传秋冬种知识及相关惠农政策

黑土河镇群众正在参加种植、养殖培训
“悠悠的山风送来松涛的回响,转动的风车张扬奔跑的岩羊;河湾的两岸住着勤劳的人们,肥壮的牛羊走在青青的山梁。”走进黑土河镇,一首悠扬的《生态黑土河》回荡在耳畔,这是该镇积极推行特色生态种养殖发展理念,以既要发展又要守住生态为目标,发展特色种养殖助力脱贫攻坚秋季攻势的真实写照。
近日,黑土河镇脱贫攻坚秋季攻势种植养殖产业培训会在政府会议室召开,300人的会议厅座无虚席,为每一位到场的困难户发放完《威宁县主要经济作物栽培技术》和《畜禽养殖技术》手册后,培训人员从中药材、大蒜等栽培到牛羊及家禽养殖,用通俗易懂,百姓喜闻乐见的话语,把种养殖技术传授给群众,并解答群众在种养殖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现在共产党的政策好了,免费为群众提供种子,还经常给我们传授种植技术,让我们的思想从原来一门心思种包谷、洋芋,到现在种植经果林和中药材的转变,坐下来的时候认真算一下账,经济收益还是比较明显。”前来参加培训的坪山村村民刘发亮说。
在黑土河,过去产业单一,收入匮乏,对于村民们来说,培训不仅能学到经济作物的培育方法,掌握畜禽养殖技术,还打通了新思路,转变了发展观念,而且培训的内容全都是实实在在的惠农“干货”,散发着浓郁的“农家味”,说进了村民的心坎里,勾画出幸福生活的美好蓝图。
秋季攻势以来,黑土河种植了300亩大蒜,还在启动土地轮作休耕计划的同时认真按照“4421”的规划布局调整产业发展结构,计划种植4万亩马铃薯、4.5万亩经果林,养殖2.3万头牛,栽培1万亩蔬菜,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工作,预期达到马铃薯种植人均7亩左右,经果林栽培人均2亩左右,在种草养牛计划中争取人均达到1头牛。
坪山村的村民祖祖辈辈都靠着黄土地过日子,一直以来都是种植传统的包谷、洋芋,日子一年复一年,包谷、洋芋收了种,种了收,群众靠着这片土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而最近几天,当地群众正在地里忙碌着,给刚刚种下的大蒜覆盖地膜,既保持土壤湿度,又能保证大蒜在土里安稳度过寒冬。一条条白色的地膜,在黄色的土地里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秋冬种画面。
“我们一直都是种植苞谷、洋芋,在镇里的宣传下,让我们接受到了新的知识,知道了我们的土地不只能种包谷、洋芋,还能种其它的东西。今年我家就种植了大蒜,明年的收入应该就会比今年的高。”正在地里劳作的坪山村村民王梅说。
黑土河四面环山,沟壑纵横,土地零碎,当地群众都用“七沟八梁九面坡”来形容当地的地形地貌,种植难以形成规模。该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把山区小块农田变成了产量高、人工投入小的养牛基地。
时下,走进黑土河,在山坡、荒地随处能看见群众放牧牛羊的场景。
黑土河高山村村民张阳告诉记者,以前该村几乎没有规模的养牛,家中的黄牛也是养来犁地的,在政府的宣传鼓励下,现在不一样了,西门塔尔肉牛开始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一头头壮实的牛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增收致富的希望。
在高山村村民吕光全家,圈舍内养着6头大小不一的西门塔尔牛。
“我家养的牛一共有6头,以前我们这里土地零散,种植农作物费力不说还没有多大的收益,即使想喂牛也找不到地方放牧,怕糟蹋了人家的庄稼,现在我们把零散的土地都种上了牧草,既解决了放牧的地方,又解决了饲草问题,明年我还准备再多养几头,告别贫穷的日子。”吕光全笑着说。
傍晚,夜色渐暗,黑土河的牧民赶着自家的牛群向家里走去,一头头健壮的黄牛既带活了养殖业,又鼓了群众腰包,拉动了当地的经济。
“黑土河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县委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推进会精神,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使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打响、打赢脱贫攻坚硬仗。”黑土河镇党委书记苏介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