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2-01

海拉:奏响脱贫攻坚最强音

作者:卯龙艳 沈光勇 王成 时间:2017-12-01 阅读:269


 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乡镇纪行之三十五
海拉:奏响脱贫攻坚最强音
——海拉镇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扫描
本报记者 卯龙艳 沈光勇 通讯员 王 成



党参丰收在望
 



共商来年荷兰豆种植事宜




文炉村通村路建设现场


  海拉镇位于威宁西部,距县城118公里,东与黑石镇、秀水镇相连,南与岔河镇接壤,西与云南省矿山镇、火红乡隔牛栏江而望,北与斗古镇一水之隔,三面环水,被一江一河呈包围之势环绕,境内最高海拔2879.6米。
  这里地势落差大,切割深,石漠化严重,人均耕地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是全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属全市18个极贫乡镇之一。
  自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以来,该镇立足实际,积极谋划,农业产业不断调整优化,通村通组路及环山公路正在修建,境内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进,虽然已是入冬时节,但是映入眼帘的依然处处是热火朝天忙建设景象,成为贵州西部脱贫致富的美丽风景。
 
  姬家梁子种植忙 党参富了山里人
 
  时下正值党参丰收,走进牛栏江畔的海拉镇海昌村姬家梁子,随处可见村民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挖党参的身影。
  “今年我家种植的党参还可以,好的一棵就是二两左右重,趁着这两天天气好挖出来晒干,过些日子药材商来收购就能直接销售了。目前挖了1000多斤,今年党参的价格可能在15元左右,我家种了5亩多,一年下来的收入有六七万元。”海昌社区村民朱国祥喜滋滋地说。
  “我家的党参今年种了7亩多点。党参这个东西浑身是宝,叶子可以做成糠用来喂猪,如果自家不用还可以卖给别人。除此之外,党参一年还能给我家带来四五万元的收入。”海昌社区姬家梁子组的张远军告诉记者。
  自1976年开始种植党参以来,海昌村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党参大村”,都说“威宁党参在海拉,海拉党参在海昌”,现在党参已经成为海昌村的支柱产业,海昌人几乎每家每户种植党参。
  “我们海昌社区今年种植党参1683.68亩,涉及农户300户1400多人,其中贫困户91户483人,种植面积达到了平均每户5亩以上,每亩地的效益在8000元左右,每户收入在4万元左右,像这样发展种植下去老百姓的脱贫致富不成问题。”海昌社区居委会主任邹元六介绍说。
  据悉,海昌社区的党参将在12月上旬完成采挖收购,等开春又要进入下一轮的党参种植。
  2017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期间,海拉镇围绕“阳光党参之乡,生态能源海拉”的发展思路,着力确保辣椒、白菜为主的蔬菜以及以党参为主的中药材秋耕工作顺利推进,以种植业为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快速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转变群众传统种植理念,优化产业发展,正真做到以产业助脱贫。
 
  大路修到家门口  脱贫致富不再愁
 
  党参种植给海昌村的老百姓敲开了致富门路,但与海昌村相隔不远的文炉村老百姓却还在为村里落后的基础设施苦恼,首当其冲的当属文炉村进村入户的通组串户道路建设。
  谈起入村必经的那条坑坑洼洼的小毛路,52岁的袁尚和感叹道:“我们村老百姓富不起来,主要就是吃了没好路的亏,路不好,种点蔬菜中药材出来还得人背马驼才能运出去,谈什么致富。”
  宽不到2米的泥土路,拖拉机、三轮车都无法通行,老百姓运输基本只能靠肩挑马驼,晴天一身泥雨天一身灰不说,遇上冬季凝冻天气,步行都困难。交通闭塞,阻碍了文炉村村民的“致富梦”。
  10月12日,文炉村通组路建设工程全面启动,预计年底完工通车。全长2公里,宽4.5米的通组路完工后,文炉村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这个通组公路项目对我们农民来说太好了,路修好以后,种地也方便,出行也方便了。以前我们种庄稼很艰难,全靠人力背,今年这条通组路修通以后,买辆三轮车,去年要10天才能种完的庄稼,以后3天就能做好。”文炉村村民吕同忠说道。
  据了解,修建通组路的项目开工后,村里会做泥水工的群众还能到工地上务工,每天有120元的收入。“我在这边干5天就有600元的收入,等到年底全部完工,起码也有6000元的收入,明年我准备用这个钱买点党参苗来种,党参效益好,我们村的路又修好了,日子有盼头。”在通组路工地上当水泥工的王传国难掩激动的心情,向记者说起自己明年的打算。
  要致富,先修路,地势偏远,交通闭塞的海拉早已吃够了交通不便的苦。
  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开展以来,海拉镇实施通组路建设29条,总里程157.961公里,已经启动建设5条,其余通组路预计年底全部启动。
 
对话海拉镇党委书记谭绩华:
  作为全市18个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乡镇之一,海拉镇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统筹抓好如下工作: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两条骨干路,158公里的循环路,以及通组路、连寨路、串户路,有效破解脱贫攻坚的瓶颈问题。抓好以党参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产业结构调整,确保2018年3万亩中药材种植任务圆满实现,确保老百姓增收致富。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力啃下易地扶贫搬迁硬骨头,确保全镇近500户2000余人搬迁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