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2-04

“绿色海洋”里的“绿色红利”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7-12-04 阅读:309


 “绿色海洋”里的“绿色红利”
——威宁谱写生态建设新篇章
记者 陈武帅


  时值初冬,站在草海边上眺望,暖阳里的草海北坡,万木萌动着绿色的梦想。
  近年来,威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实施绿色威宁行动计划,狠抓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系工程,浓墨重彩地谱写了生态建设新篇章。
 
 
  4个省级生态村,61%的森林覆盖率,26个村皆有天然树种黄杉----这是林海哲觉交出的“生态答卷”。
  汽车飞驰在哲觉镇的油路上,满眼皆绿,满山郁郁葱葱的华山松成为该镇捧出的最亮丽名片。
  这一片生态绿,得益于政府层面对森林的保护,更是群众常年植树造林的结果。
  哲觉镇马桑林村村民丁金保,年已古稀,但十多年来,每到春暖花开时节,他都要带着孩子们在房前屋后种上几棵树。 
  丁金保一家三代人,十年植树造林,在瓦渣河岸的山梁上,演绎着三代人接力种树的故事,一时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民兵林、青年林、党员林、妇女林,哲觉镇掀起的植树造林行动让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县前列。
  哲觉镇林业站站长赵跃说,正是许多像丁金保一样的造林人,让哲觉镇几年时间就造林140万株,封山育林2万亩,荒山野岭、房前屋后、公路沿线,到处披绿添彩。
  因为生态好,每年来林海哲觉拍摄婚纱、休闲游乐的城里人也越来越多。旅游热让该镇一些曾经“弱穷丑”的空壳村,渐渐变成了成为“强富美”的“富裕村”。
  目前,哲觉镇按照“空间优化形态美、功能配套村容美、兴业民富生活美、生态优良环境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要求,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建设。
  生态建设,吸引和集聚了多种发展要素,促进了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带动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栽树不难护林难。正是在护林员的精心呵护下,在提高群众生态保护的意识下,龙场镇这片林子才成为一片青翠的林场。
  走进龙场镇,满眼的绿意漫无边际,每年造林8000亩,全镇森林面积达9.6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60%,有力地诠释了龙场镇生态建设提升“绿色颜值”成功的秘诀。 
  为了更好地保护树木,龙场镇林业站护林员管洪学常常和队友一起吃住在大山里,吃的是土豆煮白菜,喝的是河沟里的天然水。由于长期的跋山涉水,一双鞋穿不了两个月就磨得露出了脚趾头。
  “护林防火期间,每天中午1点才吃饭,有时候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目标就是种上一棵树或看护好一棵树。”管洪学说。
  有一次,管洪学看见有羊啃树,追羊时跑丢了鞋,脚板被划破。当他得知羊主人是贫困户后,不仅替村民交了罚款,还捐了1000元,这让村民深受感动,后来主动参加了义务护林队。
  精心管护这片林,也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每到秋天,龙场镇树舍社区水果种植基地,红彤彤的油桃、黄灿灿的梨子,还有满坡缀满枝头的苹果随处可见,绿色无公害生态水果已成了该社区优质产业的一张名片。
  如今,树舍社区成为当地有名的“果园村”,村子内357户人家基本上家家都种果树,不仅恢复了之前脆弱的生态,更收获了经济上的发展。
 
 
  “春栽树夏管树,秋冬护理别马虎。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这句顺口溜道出了植树造林的真谛。
  自2016年12月以来,草海北岸集雨区面山植被恢复工程破土实施,于是原来光秃秃的山坡上,蔓延成绿色的海洋……
  为了让草海北坡这片昔日的“荒坡秃岭”早日披上绿装,威宁大手笔打造一道绿色屏障。
  因为草海周围的土壤粘性非常强,导致树木枯死和不易成活,所以草海北坡集雨区面山植被恢复工程采取外运肥泥培土的方式,将整个北岸荒坡进行肥土填充后,再植上大树,按照“先生态后景观次功能”的模式,再造一片“绿海”,打造一道防止水土流失的绿色天然屏障,还草海一片“水清山绿”的美好景象。
  在生态建设中,威宁不单单只是种树,而是既种生态林,又种经济林,既种景观树,又种摇钱树,并致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让绿水青山既是“天然大氧吧”,又是金山银山,逐渐形成面积达23万亩的核桃、茶叶、苹果等特色经果林产业,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得益彰,并向100万亩的特色经果林昂首迈进。
  截至目前,威宁已完成石漠化治理111.5平方公里、营造林7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5.5%……
  今年,威宁共完成荒山造林绿化、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总任务42.8995万亩;到2020年,威宁森林覆盖率将达到60%以上。
  这是威宁生态建设既定的目标,也是威宁生态建设发出的铿锵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