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2-04

威宁强化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长足发展

作者:张印 时间:2017-12-04 阅读:206


 
板底乡曙光村文化活动广场

本报讯(通讯员 张印) 近年来,威宁结合实际整合资源,创新举措加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足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人文素养和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强化资源整合
 
  威宁坚持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文化家园建设、村公所建设、闲置学校等有机结合起来,强化资源整合,严格按照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等七个一的标准进行建设,最大限度地让资金和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捆绑使用。目前,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已建设35个,全覆盖乡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点在35个乡镇建设了300个,剩下的预计在2018年全部建设完成,实现全覆盖。
  在建设中,各乡镇充分利用地方民族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板底和石门等乡镇充分结合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人民群众茶余饭后休息娱乐健身的好去处。正如一位村支书所说:“自从建好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天天有人跳舞、天天有人打球、天天有人健身,这里成了老百姓最好的去处,百姓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强化宣传氛围
 
  威宁为充分发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宣传阵地的作用,进一步激发生机和活力,坚持以组织宣讲队进行宣讲、利用宣传栏张贴宣传画进行宣传的工作模式,坚持在村、组、寨、户中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方针政策、中华传统文化等,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牛棚等乡镇有效利用宣传栏、农户空白墙面、大喇叭、讲习所、宣传干部上讲堂等资源,采取图文并茂的喷绘、墙体画、面对面宣讲、大喇叭播报宣传等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方针政策、家风家训、移风易俗、科学技术、农技推广、科学普及、先进事迹、道德模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确保各种科学知识、传统文化、方针政策进村寨、进农户、进家庭、进头脑、入心灵,将传统文化做“活”,乡风文明育“实”,为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夯实基础。
 
强化管理使用
 
  为确保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正常运转,威宁采取“专职人员+乡贤+监督”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由各乡镇或村两委确定1名专职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使用,做好日常巡查、管理与维护工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聘请文化程度高、百姓认同、责任心强、热心公益的离退休老干部、乡村教师、道德模范、农村文艺爱好者、致富能人等“乡贤”作为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员配合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并在村民中选举德高望重的人士及村民代表、村两委等组成监督组进行监督,形成共同协商、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管好用好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强化结果成效
 
  为确保服务中心“建得起、管得好、用得活”,威宁切实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丰富群众文化、倡导乡风文明、传播方针政策的宣传窗口和主阵地,各乡镇利用春节、端午节、花山节、中秋节、彝族年等节假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切实丰富农村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增进认同、化解矛盾、激发动力、促进乡村和谐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民自我教育、自我转化、自我提升,促进了社会和谐、邻里和睦,实现了文化惠民,真正让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为了农民的精神家园,成为乡风文明、议事聚会、文明创建等多种需求的主阵地,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威宁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