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2-04

文明引领成长

作者:彭黎明 时间:2017-12-04 阅读:182


 文明引领成长
——威宁梁才学校文明养成教育侧记
彭黎明

  学校作为育人场所,应是文明的高地和文明风尚的先行者。威宁梁才学校以文明引领学生成长,努力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素养的社会公民。
 
在“原样交接”中传递文明
 
  所谓“原样交接”,就是指校内所有公共场所,包括教室、餐厅、图书馆、实验室以及运动场馆等,使用后确保物归原处,还原成使用前的样子。例如,大型活动举行完毕保持场地的整洁和物品的完好,下课后自觉把教室整理干净,就餐完毕整理好自己的餐桌,在各楼层的开放式书架阅读完后将图书放回原位并将座椅归位,等等。
  作为一项常规管理制度,威宁梁才学校“原样交接”从既往检查、评比的惯性中走出来,更侧重于管理机制的建设和管理节点责任的强化,既体现对卫生、公物、秩序管理的常规要求,更是对学生个人文明素养的有效提升。个人的举手之劳,体现的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美德。每个人都是自我管理者,也是直接受益者。经过师生的努力,“原样交接”观念现已深入师生内心,并转化为自觉行为,同时也带来了管理观念的转变和管理面貌的焕然一新。
 
在垃圾分类中践行文明
 
  在生态文明社会,垃圾被视为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垃圾分类在不少发达国家已成为生活常态,而在我国,全面而深入的垃圾分类管理还处于起始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环保低碳生活,不应仅仅挂在嘴边,止步于宣传呼吁,更要落实到行动上。开学伊始,梁才学校就提出“绿色学校,人人有责,践行环保,从垃圾分类做起”的倡议。校园里,所有教室、公寓和公共场所均放置颜色不同的垃圾箱,将垃圾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进行存放。该校学生发展中心开办了“绿色银行”,同学们可以把可回收的物品,如书写纸、饮料瓶等送到这里,记入本班“绿色账户”,每隔一段时间,银行统一变卖这些物品,将所得资金存入专有账户,用于捐贫助困。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垃圾分类在梁才学校已经成为师生共同的良好习惯。
 
在音乐浸润中沐浴文明
 
  乐者,德之华也。音乐对学生健康情趣、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具有显著的教化作用。在固定的时段和场合,如升旗集会、午间休憩、跑操、放学等,梁才校园里总会流淌着音乐。课间操的集合、整队与解散,不需要人为指挥和监督,不同的乐曲、节奏代表着不同的指令。学校心灵氧吧专设了聆听室,学生遇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侵扰时,可在心理老师指导下到这里放松身心,自我调节。每天下午课前的十分钟,则是“每日一歌”时间,班班有歌声,人人开口唱,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校园。“每日一歌”是学生青春力量的彰显,强化着对集体存在的感知。正所谓“雅乐相随,秩序可现,好歌相伴,品性自升”。
 
在美文阅读中品味文明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感知和传承文明、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与其他学校举办读书节不同,梁才专门开设了经典美文阅读课程,师生同读一本书,遵循名著导读、学生阅读、读书交流、考级测试的教学流程,以课内拉动课外,强化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梁才学校打造书香学府,在小学部设立公共阅读角,每期举办图书漂流活动;在初中部增设了“悦读书吧”,每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在志愿服务中传承文明
 
  志愿服务是梁才学校着力倡导的文明风尚。该校设有绿地养护、礼仪接待、图书整理、卫生保洁等近20个学生义工岗位。校团委还成立了“百鸟之都义工团”,持续不断地开展各种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到公园定期清扫保洁、到社区发放环保袋、到偏远乡镇助学、到老年公寓慰问……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都会得到义工证书,该校现已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义工·社工”志愿服务模式。
 
在过失代偿中施以文明
 
  严明的校规体现着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刚性和底线要求。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简单直接的批评常常收效甚微,严厉的惩处往往容易将学生推向教育者的对立面,甚至出现以暴制暴的现象。基于此,梁才对于违纪学生,在批评教育的同时,大力推行“择善而行,过失代偿”活动,即不是简单地给予处分,而是让学生通过读好书、做好事,做有意义的事情来得到褒奖,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和修养,改变行为偏差。相对于纪律约束、惩处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择善而行,过失代偿”实践的是不被排斥和拒绝的教育,它充分顾及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个性自尊与人格独立,更易于引导学生主动改过,积极向善。
  不以善小而不为。以文明引领学生成长,在点滴细节中为学生注入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基因,最终沉淀下来的就是文明的素养与高尚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