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山腰河谷 百姓业兴致富
作者:高胜举 赵莉 时间:2017-12-06 阅读:247
路通山腰河谷 百姓业兴致富
———海拉镇交通变化记
通讯员 高胜举 赵 莉

海拉镇通往花果村的盘山公路
海拉镇是全市6个极贫乡镇之一,三面环水,崖陡谷深,石漠化严重。就是这个曾经被牛栏江及其它支流水系阻断的“交通孤岛”,近年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农村循环路网不仅为该镇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也让当地干部群众获得了幸福感,有了战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勇气。
打通大动脉 联民又连心
海拉镇距县城118公里,地处偏远,地貌险峻特殊,交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没有路、路不好、出行难”成了当地群众的心病,也成为制约该镇经济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海拉镇的交通得到了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省发改委投入资金700万余元,帮扶该镇实施环山路47.5公里,于2015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环山路二期项目37.5公里目前正在建设中。环山路顺山蜿蜒盘旋而上,连接了山底到山顶的村村寨寨,惠及镇内14个村。
“我们以前收获庄稼都靠人背马驼,太费力了,现在路通了,可以用车拉了。”海拉镇文炉村村民袁尚合深有感触地说。
2016年以来,威宁相继启动“交通大会战”、农村公路“组组通”建设,作为全市六个极贫乡镇之一的海拉镇也得到了更多的政策倾斜,循环路网日趋完善,路容路貌不断改善,农村公路更加通畅,新建交通项目遍地开花,目前已建成循环路网共88.47公里,投入浦发基金1.4526亿元,建成和在建通村路和串户路28条,赶乘全省“组组通”大决战之东风,启动建设通组公路49条。曾经困囿于绝壁和深谷中的海拉镇,必将突破牛栏江峡谷的重重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路通产业兴 增收也富民
路通了,运输方便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曾经因道路不通而运不出去的农产品如今走向了全国各地,群众再也不用担心价格和销售的问题,脱贫信心也足了。
在海拉镇海昌社区党参种植基地里,一股股清香的党参味弥漫在空气中,一阵阵农民的欢笑声、锄头的起落声回荡在大山里,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如同白色的玉带萦绕在社区党参种植基地间,勾勒出一幅幅道路、山川与劳作并存的美丽画卷,奏响了一曲曲劳动兴业的交响曲。
“要接近过年了,我们要抓紧时间把党参挖起来,翻好地,做好明年党参种植的准备工作,欢欢乐乐迎过年。”正在地里挖党参的村名邹万一高兴地说。
海昌社区总面积6.14平方公里,共360户1800多人,该社区是海拉镇种植党参历史最悠久的地方,当地百姓不仅经验好,会选品种,而且勤劳,会精耕细作。同时,种出的党参产量特别高,品质优良。海昌社区主任邹元六告诉笔者,没修路之前,村民只能用背篓或摩托车运党参,运输数量少,时间长,不仅耽误时间,还相当误工。
“去年交通部门和镇党委政府想方设法把我们的通组路修通了后,当年就增加党参种植400多亩。老百姓只管在地里挖党参,有外地老板开着车直接到地里收购。”邹元六说。
今年,海昌社区是海拉镇计划脱贫出列的其中一个村,全社区有精准扶贫户120户,共种植党参1683.6亩,带动100户精准扶贫户增收,有20户种植魔芋脱贫。
近几年来,海拉镇共计实施不同等级道路300余公里,2017年,启动157.9公里浦发基金通村同组路项目建设以及113公里组组通项目建设,两个项目建成后全镇可以实现通村通组公路全覆盖。
交通的改变,让泥泞小路换新颜,让农产品走向了全国各地,让村民来去自如,让村庄活力无限……让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今年,海拉镇大力发展党参、核桃、青花椒等种植。全镇党参种植已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种植规模已超过万亩,每亩能实现产值10000元左右,到2020年海拉与全省、全县同步小康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