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画册《支格阿鲁英雄史诗的活态演绎》即将付梓面世
作者:安天荣 时间:2017-12-08 阅读:225
由威宁彝学研究会组织收集整理、编撰的大型画册《支格阿鲁英雄史诗的活态演绎》一书,经一年多的努力,已经编辑完成,即将付梓面世,可喜可贺。
本画册是暨“第三届中国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威宁成功举办之后,威宁彝学研究会推出的又一研究力作;是以彝文文献,民间口碑传说,田野调查和支格阿鲁英雄史诗的活态演绎,专家论证为依据而编撰的画册,以图文并茂、史事、故事兼备的形式,简明直观地介绍了《支格阿鲁传》和尚未及译编的《支格阿鲁传奇》、《支格阿鲁王》三部逾五万行史诗的中心内容和重要价值,尽可能展现了支格阿鲁浩然千古的文化精神和对后世的影响。重点突出彝族创世英雄远祖支格阿鲁一心为民,公平公正,惩恶扬善,天地人三界圆满的英雄业绩,凸显支格阿鲁智勇过人,圣贤明君、王者风范的主题。
本画册由“威宁共识”与“专家建议”、“支格阿鲁的远祖地位”、“留在天地间的足迹”、“田野上的传奇故事”、“流传民间的活态演绎”、“创世远祖的浩然丰碑”六个部份组成,重点展现了流传民间的活态演绎。
支格阿鲁英雄史诗是流传于川滇黔桂四省彝区的叙事长诗,有彝文古籍记载的,有民间演述的,她的文化精神是西南彝族的母体文化精神。于是,支格阿鲁成为彝族人民家喻户晓,众口皆碑的文化继袭传承,支格阿鲁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创世远祖英雄偶像,他的历史功绩、传奇故事一直在彝族人民中像涓涓泉水涌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所流传的英雄史诗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可与古希腊的荷马、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媲美……可以断言,支格阿鲁英雄史诗是彝族文化之魂,中华文化之瑰宝,传承数千年而经久不衰,是当之无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画册的编辑出版是来之不易的。威宁对支格阿鲁文化的研究始于上世九十年代,率先收集整理、翻译出版了15000多行,逾94万字的《支格阿鲁传》。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举倍受专家学者关注,开启了支格阿鲁文化研究的先河。之后派代表参与了在四川凉山举办的“首届中国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2015年参加了在云南元谋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阿鲁举热文化学术研讨会”,从中学习了许多经典,2016年在威宁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前,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派出20多人的队伍进行田野调查、询问、拍照、摄录。用古籍、史诗、口碑描述的内容与实地对应研究,获得了宝贵的详实资料,支格阿鲁降生支嘎迪(今朱嘎),在巴迪喉吐(今草海)洗澡,在吉细博(今阳关山)晒太阳,在巴迪博邹(今凤山)建宗祠祭祖,在姆乐迪(今百草坪)戏马,在布姐歹(今半边山)设祭坛祭记,在阿鲁舍岱博(今祭山梁子)打金造银,在麻博博木(今马摆大山)救七小姐,率365神驾祥云米嫩奏凯(今西凉山)逐地前往祭祖等传说故事。基于研究结果,威宁代表在研讨会上阐述了支格阿鲁人、神面貌在威宁的足迹,进一步描述了在威宁周边和西南面的二十多个点上涉及到了支格阿鲁的足迹所至。故事扑朔迷离、脍灸人口,魔幻般的美妙、引人入胜。威宁的山山水水、名山大川无不留下了支格阿鲁的足迹,风物传说也与支格阿鲁故事紧紧相连。此间,参加研讨会的150多名专家莅临指导了支嘎迪支格阿鲁降生地碑落成仪式,研讨会开幕式、观看了大型文艺晚会、百草坪祭山活动,板底彝乡“火把节”。研讨会形成了“威宁共识”和“专家建议”,一致认为支格阿鲁文化的研究,只因年代久远,其出生地、身份一直争论不休,但是随着专家们的深入分析和最新论证表明,目前在威宁境内发现的有关支格阿鲁的地名、古籍、流传的史诗,歌谣居全国之首,并在第三届中国支格阿鲁学术研讨会上最终将威宁的“支嘎迪”(今朱嘎)确定为其出生地,从诞生地确定下来的这一刻起,意味着“威宁”成了整个西南彝区彝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威宁”这个名字也成为千里彝山一个神圣的文化名词……在经历漫长的研究过程和专家给力的高度评价之后,县领导要求县彝学会着手编撰本画册、共收集、补拍1300多幅图片,编辑成册的用稿量近300幅。可谓艰辛,用心良苦。
为了广泛宣传,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把支格阿鲁文化研究引向深入,威宁组织有关部门把打造支格阿鲁文化品牌向前推进,已委托有关专业部门进行动漫设计,“支格阿鲁王”大型舞剧在省城登台亮相,赴各州市县演出倍受好评,《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子项目(支格阿鲁王)通过威宁演述队伍演述上报后,获中国文化部民间文化中心批准拍摄、录音、录相,非遗申报工作有序开展。
支格阿鲁文化之源在威宁、枝叶铺就云贵高原,本画册的问世必将为支格阿鲁文化这一束艳丽的奇葩更加鲜艳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