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2-11

雷朵方和他的义务护林队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7-12-11 阅读:175


   “光脑包亮堂堂,大石头晃荡荡。” 
  “管好牛羊种好树。”
  前一句描述了曾经裸露的生态环境,后一句讲述了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践行。
  在黑石头镇田营村,最脆弱的生态现状和最具有力度的生态建设碰撞出了属于田营村人的那片林子。许多年没有一片青绿的田营山头悄然变了色,从一点绿到一块绿再到一片绿,一个村支书和一支义务护林队成为田营山头的“染发师”。如今所见,星星点点在石头缝里长出来的绿色带来了田营村没有灰尘的春风。
  雷朵方,一个在黑石头镇田营村连续5年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的村支书。在田营村,和他的名字一起被叫得响亮起来的还有那支平均年龄有50多岁的义务护林队。6年的村干部生涯中,雷朵方带着这支义务护林队,种树、护林,赶走过其他地方的牛羊,和周边放牧人红过眼,为了生态护林吵过架。
  而也正是这群群众眼中的“怪人”,奋力的守住了田营村的生态,种下了属于田营村的绿色。
  2012年,雷朵方回乡担任村支书之时,生态建设并不是他想要硬抓的工作。刚当上村干部的他,一心想要在产业发展上把经济搞上去。而把他从理想状态打回现实的是2014年田营村的那场大雨。田营村森林覆盖率仅为18%,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每逢雨季总会洪灾泛滥。
  9个小时的大雨,洗劫了田营村本就裸露的地面,大股的泥沙像没了方向盘的车,歪歪扭扭横冲直撞。大雨过后,这个村子已经“一丝不挂”,山上更光了,房子浸没在黄色泥水中,锅碗瓢盆都被泥水浸得看不出颜色。收拾了几天残局之后,几个村干部坐在了一起。这场大雨不仅让雷朵方看清了田营村发展的现实,也惊醒了田营村的老百姓——生态建设刻不容缓。
  洪灾过后,雷朵方组织了田营村成立了一支由18名村民代表,3名专业护林员,2名村干部组成的义务护林队。从此,这23人成为了田营村的“绿色守卫”。这支队伍当中,有以前的老村干部,自发报名的村民代表。这样的一支志愿队伍,从此义务担任了田营村护林、造林宣传生态的服务大队。
  “那样的亏吃一次就够记一辈子了。”2014年的那场洪灾成为了随时鞭策雷朵芳加快生态建设的一声号令。护林队成为之后,雷朵方多次和林业站对接,利用冬春造林、雨季造林契机,带领全村群众义务造林,目前已造林8万多株,以耐干旱贫瘠的华山松为主。大力发展了经果林种植,其中种植苹果600余亩、核桃5万余株、板栗1万余株。
  2014年,全村植树造林300多亩; 2015年,植树造林1700多亩;2016年,植树造林2791亩,成活率达到了80%……
  “我们年纪大了,就是想能为后代做点事情,树啊 ,能护一棵是一棵吧。”60岁的义务护林员浦绍平表示,平日的工作就是组织村民种树,然后巡山护林。
  不管是和本村村民还是和外村村民,雷朵方带着这支义务护林队和很多村民都吵过架。而正是在这种吵架红眼的一次又一次碰撞中,这个村庄一点点染上了绿色。
  “现在放牛羊都是在自家收完庄稼的地里,没有谁还会把牛羊放到山上去。牛羊一上山,肯定把今年刚种下的松树苗给啃了,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我们村现在搞封山育林,得实惠的是全村人,不说别的,单说这风沙不进眼了就值了。”村民陈万勇告诉记者。
  护林,护住的不仅是山头的那一抹绿,群众心尖对生态的期待,更是护住那惠及200多户百姓的水源。
  “断流了很多年,没想到还能再出水。”65岁的老支书雷忠才说道。大石板沟水源点是田营村主要的饮用水源点之一,多年来,因为生态破坏,大石板沟水源点的断流早已成为常态。随着2014年造林护林工作的开展,如今,村民们发现大石板沟不仅水不断流了,而且出水量越来越多,水质越来越清了。原来仅够十来家人吃的水,现在却是田营村红星组、田坎组、下坝组和田营小学的主要水源点,惠及村民200多户。
  “坚持5年、10年,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田营村。”雷朵方带领的这支护林队,改变了田营村,那悄然长起来的绿色和不自觉融入百姓生活的护林观,那断流而又恢复的水源点,那不再晃荡荡随时可能砸伤人的石头,像一曲生态的赞歌,无声赞美着这片土地上的这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