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2-13

“云海龙街”俏新颜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7-12-13 阅读:400


 “云海龙街”俏新颜
——龙街镇打好“三张牌”助农增收侧记
记者 陈武帅

  “灼圃龙街子,荞麦洋芋过日子。想吃苞谷饭,要等婆娘坐月子。要吃大米饭,除非下辈子。”这首顺口溜是龙街镇群众曾经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如今,民族风情浓郁的龙街镇,一条条油路蜿蜒,一个个村庄靓丽,在群山连绵起伏中,常常有云雾缭绕,宛如蓬莱仙境,“云海龙街”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龙街镇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宗旨,着力打好旅游产业、特色种植业和民族文化这“三张牌”,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做大旅游产业牌
 
  每年初夏时节,龙街镇樱桃采摘旅游文化节都会吸引周边城市游客纷至沓来,赏樱花、摘樱桃、购樱桃,看表演,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深入人心。
  龙街镇龙河村受龙河河流和峡谷的影响,孕育了远近闻名的龙河樱桃。2011年经贵州省社科院、农科院专家到龙街对樱桃做鉴定,龙街樱桃含糖量为20.4%,位居全省第一。龙街镇龙河村发营樱桃种植科普示范基地凭借其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助农增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被列为全国“2016年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名单。 
  夏石章是龙街镇龙河村人,以前他常年在福建打工,随着樱桃在市场上俏销,他果断返乡帮助父母打理家中的几亩樱桃树,一年光卖樱桃就有10余万元收入。
  而随着樱桃产业的发展,龙河村像夏石章一样回到村子里的年轻人就有70多人,樱桃成了召唤游子回家的一缕乡音。
  樱桃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旅游业的兴起,龙河村这个藏匿于大山之隅的村子逐渐蜚声省内外,一拨接着一拨前来观光的游客,撑起了龙河村的致富梦想。
  如今,龙街镇樱桃种植达6000余亩,年产量达1000多吨左右,以每公斤20元的价格来算,每年可实现经济收入200余万元。 
  在赤水市幼儿园教书的郑太兰是龙河村走出的“金凤凰”,每年樱桃熟的时候她都回来采摘自家种植的樱桃送给同事品尝,这“家乡的味道”不仅她自己喜欢吃,还惹馋了同事们的味蕾,都说有时间一定要来龙河村看看樱桃的模样。
  “目前,龙街镇在龙河、海龙、新水等行政村扩大樱桃种植面积,全镇樱桃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通过举办樱花摄影评比大赛、樱桃采摘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进一步打响樱桃产业品牌,带动旅游产业发展。”龙街镇党委书记赵英崇介绍说。
 
做强特色产业牌
 
  这些年,龙街镇甫嘎村水井组村民陈金树靠种植大棚优质小型西瓜发展致富,成为龙街镇十村八寨出名的致富能手。
  原来,在龙街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陈金树发展20个大棚种植西瓜。每到夏季,陈金树种植的龙街西瓜在威宁乃至周边市场常常供不应求。
  陈金树是龙街镇产业结构调整的受益者,在政府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种植户依靠特色种植走上致富路。
  据悉,龙街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胆尝试运用现代经营的形式发展农业,先后建起了樱桃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大棚西瓜基地等新型产业;在养羊补助的基础上提高对牛、梅花鹿的补助力度,鼓励农民成立专门的种养殖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龙街镇实施产业发展“4135”工程,即发展“4个10000亩和3个5000亩”种植业。在拖洛河沿岸各村(社区)发展樱桃种植10000亩,在龙街至黑土河公路沿线各村(社区)发展核桃种植10000亩,在中心村至营合村沿线各村(社区)发展大棚蔬菜和大田蔬菜种植10000亩,在以高峰村、朝阳村为中心的两个区域实施种草养畜10000亩,能繁母牛养殖达10000头;在甫嘎村至团结村沿线发展烤烟种植5000亩,在小米村至银泉村至同心村公路沿线发展花椒种植5000亩和5000亩板栗种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脱贫致富。
 
打好民族文化牌
 
  走进龙街镇大寨社区,一幢幢苗族风情浓郁的民族村寨映入眼帘,一幅田园般的画卷铺成开来。
  今年4月,在国家民委命名的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龙街镇大寨社区榜上有名。于是,该镇紧紧抓住国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增收,带动农村旅游持续性发展。
  如今,龙街镇大寨社区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名片为契机,做好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进一步加大特色村寨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扩大民族特色村寨的知名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
  “龙街镇旅游文化丰富,我们将依托大寨社区苗族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民族民间文化风情园,推广苗族服饰、苗族文化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以举办龙河樱桃基地樱花摄影旅游节、樱桃采摘旅游节为契机,开发天生桥落水洞自然景观,以及木槽梁子3000亩杜鹃花景观、龙河云海峡谷自然景观、大寨苗族特色文化风情园,走农旅一体化发展之路,带动龙街镇5万余群众早日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龙街镇党委书记赵英崇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