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精准脱贫
作者:沈光勇 时间:2017-12-14 阅读:171
党建引领 精准脱贫
——龙场镇脱贫攻坚“党建+精准扶贫”成效扫描
本报记者 沈光勇
走进龙场镇,生态美,村庄洁,全镇上下脱贫攻坚战鼓齐擂,冬寒停滞不了奋进的脚步,山深阻挡不了决胜的信心。
这个245.87平方公里、居住着67689人的面积和人口大镇,辖32个村(居),有贫困村24个、深度贫困村13个。2017年“查缺补漏”后建档立卡贫困户4110户19949人,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也是威宁7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更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一年来,该镇脱贫攻坚成效明显,2015年至2016年减少贫困人口1555户7060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29.47%下降到2016年19.04%。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104元,减少贫困人口458户2403人,3个贫困村出列。
突出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助力脱贫
一年来,该镇始终坚持厚植基层基础,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和一线指挥部。
选优配强领头雁,重点从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中选拔配备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多途径提升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
选准用好第一书记,按照“党务干部派弱村、经济干部派穷村、政法干部派乱村、科技干部派产业村”的原则,从县直部门和镇直单位选派24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还下派24个驻村工作队120名干部开展驻村工作,下派459名干部与430户贫困户按“54321”模式结成帮扶对子,充实基层组织工作力量。
强化第一支书、驻村干部管理。建立村干部报酬增长机制,村干部报酬正职人均每月提高到2000元、副职提高到1500元。
建强基层党组织,践行“塘约经验”,用好“党建+”模式,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24个,消除空壳村13个,已无集体经济“空壳村”。
探索在行政村建总支、在生产小组上建支部、在“自管委”上建党小组、在“十户一体”设置党员中心户,组建党总支10个、党支部47个、党小组94个,形成“总支连支部、支部连小组、小组连党员、党员连农户”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
坚持德治、法治、自治“三治”结合,组建自管委362个,十户一体1048个,促进农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五星创评”工作,持续推进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集中整顿转化6个。推行组建村(居)民理事会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增强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坚持按照“十个一”标准,对26个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新建或改扩建。
从脱贫攻坚一线发现干部、培养干部,先后有6名脱贫攻坚干部被提拔或重用,有效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带头落实精准方略,找准对象靶向治贫
一年来,该镇深入开展脱贫攻坚项目观摩和“春季攻势”“夏季大比武”“秋季攻势”等行动,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五看法”等措施,强力推进“1+21”个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落地,深入推进党建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综合扶贫。
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9亿元,特惠贷1.52亿元,加大对24个贫困村脱贫攻坚力度,坚持对每户贫困户支持1.2万元发展产业,对2320人“两无户”落实政策性保障兜底。
持续推进扶贫制度改革创新,全面启动“塘约经验”试点,全面深化农村“三变”、产权制度、农村经营制度、村级治理制度和金融扶贫等系列改革,让更多贫困户参与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实现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并成立镇、村新时代脱贫攻坚讲习所33个,规范运行保效果,以“四讲四干”为重点带头“讲”与“习”,有效增强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脱贫致富能力和基层组织服务群众能力。
截止目前,该镇农村面貌变化较快,建成贵州民居4074户,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宽带网络,4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进度不断加快,完善了集镇建设规划编制,集镇建设进程加快。
民生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进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安全生产平稳可控,“法治龙场”创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有效化解,群众安全感大幅提升,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打好“四场硬仗”
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新建通村油(砼)路156公里,新建或改扩建通组公路63.3公里,硬化串户道路114.3公里。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51个,解决了4751户22618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一批产业用水工程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好产业扶贫硬仗,以产业发展到2019年实现10万亩经果林、10万羽家禽、5万亩中药材、2万亩种薯、1万亩烤烟、户均6亩经果林和3亩中药材或烤烟,户均2头牛3头猪、贫困户人均5羽家禽的“双十双户521”为目标,以“一点两场五带六园七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到2018年实现4110户贫困户特色产业全覆盖,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目标。种植经果林3万亩,其中猕猴桃2000亩、核桃1.5万亩、苹果1万亩、油桃3000亩。种植中药材2.05万亩、烤烟1万亩,建成2个大型能繁母牛养殖场。
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按“五个三”思路,2015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9户338人,在该镇树舍村建成树舍移民安置点。2016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32户720人已全部集中到县城安置入住。2017年计划易地扶贫搬迁199户1098人集中到县城安置。
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初中以上学生912人,发放精准扶贫教育资助资金347.09万元,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全覆盖。
按照“校校完善、总体跨越”目标,启动实施教育基础设施项目34个,竣工23个、在建11个,教育基础设施全面加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85.14%、85.2%、86.8%。农村初中、小学寄宿率分别达76.2%和31.2%。
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制度,加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对乡镇卫生院实行提标改造,完成4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启动危房改造732户、完工526户,启动其他“贵州民居”建设1573户、完成966户。同步实施农村“三改”,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