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卯旭峰 时间:2017-12-14 阅读:163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读李舟组诗《老树春深更著花》
卯旭峰
卯旭峰
认识李舟,是因为文学。十多年来,一直关注、赏读他的诗作。早些年读到的,主要是古诗词。一首首诗,一阙阙词,弥漫着文化芬芳,读之如饮美酒,似品香茗。近些年来,李舟创作了大量新诗,每一首诗都饱含他的深邃思想和丰富感情,每一首诗都充满了他的人格体温、人性力量。由于不经意间患下了眼高手低的顽疾,或许是由于李舟的旧体诗词写得太好了,我对李舟的新诗颇有偏见,稍有微词。偏激地认为,他的新诗写法有些陈旧,语言不够自然圆润。部分诗作追求宇宙人生等宏大主题,有大而空之嫌,与当下的诗歌创作现状有些许距离。当然,这是我个人粗浅的认识。也许,这种坚守,这种不随波逐流的态度,才是最好的呢?近日研读了《老树春深更著花》这一组诗歌,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李舟新诗的印象。也许是其诗歌风格的沉郁顿挫与苍凉,在读这一组作品时,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来一个意念:李舟以前那些诗歌,如同“二月花”,很美。而这个深秋里读到的这一组诗歌,又似“霜叶”,要比二月花更红更艳!
记得前些日子,看到李舟在QQ群里说要改变新诗的写法,其言铮铮,其情切切。当时,看到他近乎誓言的文字,我还担心他一时难以转型。走了多年的路,想一下子另辟蹊径,恐怕有些困难。然而,这组诗歌,让我读了眼前一亮。我往日里的那些怀疑瞬间消散,甚而顿感汗颜,以己度人,实在是有些荒谬。窃以为,人生于世,只要能对某方面长期坚持,并下一番功夫,都能有所成就。何况,李舟具有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文学是他今生的最爱和坚持不懈的坚守!
这一组诗歌,与以前的风格有了一些不同。语言更随意、自然了一些,不再追求唯美典雅,在看似随意的书写中,毫不保留地呈现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诗情伴随哲思缓缓流淌,如同涧底溪水,林间清风。读者的情思,在作者营造的意境里流连,不经意间完成了一次审美的过程。愉悦了眼球,涤荡了情思。
沉郁,是李舟作品一贯的风格,也是这一组诗歌的总体风格。孤寂,是李舟作品的基调,也是他经常表达的人生况味。这五首诗歌,都在沉郁顿挫中完成了真情告白与深沉的思考,给人以美的沉思。
大理,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在这里,李舟懒得去重复历史,懒得去想南帝的孤高段誉的风流,也懒得去奢望见识一阳指或什么绝世神功。他只关心自然,他只用心去品味自然的曼妙。“云在苍山顶上,月在洱海波心。”把一幅勾魂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他醉于美景,又不敢深入。对于一个过客,还不如一只绿色的蜻蜓。蜻蜓尚且能暂歇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而诗人步履匆匆,留不下什么,也带不走什么。即便是内心泛起的微澜,也会瞬间被风一圈一圈吹散。美景年年有,鲜花载载开,而诗人呢?此去经年,良辰美景还在,今天的游人在何方?
在可渡河边的诸葛大营,诗人通过一个个叩问,引出了输与赢的辩证思考,并上升到整个自然与人类历史的高度,阐释了自己的世界观、历史观——这个世界,永远呼唤和平,在和平的环境里,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才能和谐共生。在诗人眼里,输赢的博弈,权利的争夺,不过是一场游戏。然而,这场只为满足部分人私欲的游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没有停止过,也许永远也不会停止。站在古老的土地上,回想传说,看遍地狼藉,诗人的思绪,穿越了可渡河的烟云,回归历史,似乎看到了雄才大略的诸葛孔明,看到了他忧郁的眸子里,注满的智慧与超前眼光。
在《无题》一诗中,诗人通过白骨、锈蚀的刀、泥土等灰色调意象组合,营造出全诗低沉、寂然的气氛。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逝去。在喧嚣浮躁盲目追风的社会环境里,只有沉静是永恒的。这又有几人能够理解?有几人能够沉静得下来?许多人在争权逐利,许多人在虚幻里,做着毫无意义的迷梦。只有诗人,就像躲在夜里鸣叫的促织,“在寂寥的缝隙中,吟唱千古伤悲。”以促织喻诗人,道尽心中多少苦涩与荒凉。而这寂寞的坚守,又是多么的难得啊!当时间老去,逝水东流,只有文字能够永恒,只有诗歌能够长存。因此,纵使诗人已化作了白骨,躺在纸上面,依然还能姿态安闲,诗韵犹存。从这首精美的小诗里,不难看出诗人多年的坚守,以及对文字的痴迷。可叹,可佩,可讴歌!同是文学爱好者,读着这些分行的文字,心里不禁生发出共鸣。这一首短短的诗歌,道尽心中无限事!
读着《路过》这首诗歌,一个古老的意境,穿云破雾而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人的追求,永无止境。人心,是永远也无法满足的。“岁月”、“青春”“泪水”路过我,摘走了年华,留下了伤疤。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你”路过我,让空寂的心中充满希翼,充满渴望。然而,船尽江空,梦想破灭,只留下一段无法忘记,又永远不能抵达的天涯。这也许是人生逐梦之旅,也许是一场无果而终的爱情。诗人通过几个简单意象叠加,到把内心的怅然写到了极致。
在诗人的内心里,冬天的草海湖,已经不是自然的物象。面对失去的、错过的,诗人内心的荒凉,远比草海更辽阔。黑颈鹤年年来草海,而内心的美好,一去不复还。在冬天的草海湖边,看百鸟欢唱,雀鸟结对觅食戏水。睹物思人,心中五味杂陈,鸟儿尚且如此重情重义,在严寒的冬天守护陪伴。而逝去的种种,却了无痕迹,只余一颗火热的心,在愁云密布的天空下愁肠百结。暖心的话语呢?靓丽的风姿呢?一切都已远去,只有寒冷的波涛,夜夜击打着寂寞空城。那些活泼的鱼虾啊,是不是看到了石头般默立湖畔的诗人?是不是也读懂了他的心情?是不是被诗人的情绪感染?最后,连鱼虾也沉潜到深深的水底,只留诗人呆立岸边。愁绪如同岸边的水草,凌乱不堪。曲终人散,有谁还能记得谁呢?
总之,这一组作品,我认为是李舟新诗转型一个开始,是其承前启后之作,与之前的诗作相比,犹似“霜叶红于二月花”,实属可喜可贺,期待看到李舟更多的诗歌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