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2-15

“灯笼”下山幸福来

作者:陈俊峰 时间:2017-12-15 阅读:237


 “灯笼”下山幸福来
——龙场镇营田村灯笼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见闻
通讯员 陈俊峰



工作人员正在拆除旧房
 

  灯笼是龙场镇营田村的一个普通村民组,因地形酷似灯笼而得名。
  2016年,对于灯笼组23户农户来说是命运发生转折的一年。这一年,他们组将整体易地扶贫搬迁到五里岗安置点。
  易地扶贫搬迁户下山了吗?旧房拆除了吗?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近日,笔者跟随龙场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小组一行前往营田村灯笼组实地了解。
  营田村距离该镇30公里左右,是该镇13个深度贫困村中的其中一个,尽管去往营田村的主干道早已完工,但从村里去灯笼组却无比吃力。
  营田村的村支书孔德贤告诉我们,去灯笼组是没有“正经”路的,哪怕是步行都必须要小心,不然会摔跟头,全程毛路只勉强够一个人通行。
  路上,孔德贤喘着气介绍道:“这个组养壮了肥牛、肥猪也拉不出来卖钱。贫穷是这里的代名词,很多人娶不到媳妇,人家也不愿意嫁到这里。”
  将近中午,一行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抵达灯笼组搬迁户李仁才家中,他们一家已经搬迁至县城的五里岗移民安置点,剩下2间破烂的土坯房。经过电话沟通,他已经外出务工,委托村委先帮忙拆除。
  电话里,李仁才尽管有些不舍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但他心里明白,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该和这里做一个告别。
  陈稳富是一位朴实的农民,供养着几个孩子上学,除了家里的几亩土地,其它收入来源便是圈里的15头猪了。
  “我们家已经搬到了威宁,但我和媳妇留在了这里,孩子们在城里读书,我们也很想去,但是目前家里喂着的牲畜没地方养了,3头母猪即将产崽,我们只能等等。”陈稳富说道。
  在和我们交流中,我们了解到这位朴实的农民对养殖很有想法,他说养殖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期间自己也走了不少弯路,经常琢磨,总结了很多经验,不想搬迁后就此放弃养殖这条路,请村里帮忙想想办法。
  为此,孔德贤也琢磨了很久,提出了一些想法。一是在老房子这里养殖是不行的,交通和水源都不方便,就算养肥了也拉不出山去卖;二是帮助陈稳富协调靠公路边的土地建养殖场,鉴于陈稳富现在的条件较差,可以由村里出面,帮助其发展。
  这位朴实的农民听了后很是兴奋,当即便表示等家里的母猪产崽后就立即拆除旧房。
  隔着半边山的陈小亮是一位很勤奋的农民,从他们家门前摞着的砖便可以看出来。
  “这个砖比在砖厂买的还要好,都是自己在沙沟边背石头来打成砂后,自己做出来的砖。”说起这些砖,陈小亮很自豪。
  我掂起其中一块,砖很厚实,是普通砖重量的2倍不止,这些砖每一块都是他的手艺和汗水。
  陈小亮很是不舍这些辛苦做出来的砖,在和他的谈话中,他说本来是打算用这些砖盖新房的,现在不盖了,家已经搬到威宁,想把砖卖了。
  村干部了解这个情况后,帮他各方联络,找到了买家,价格合适,陈小亮便同意了。
  接近傍晚,我们踏上了返程的道路,我才明白孔德贤支书说的“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
  拆房动员工作开展的很顺利,一天下来,我们已经成功的帮助村民拆除了7间土坯房。
  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也是脱贫攻坚工作中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而让群众搬下山却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龙场镇结合本镇实际,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同时,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开拓进取、克难攻坚,进一步提升工作实效。
  该镇十三五期间计划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50户1908人,其中2016年132户720人已经完成搬迁任务并全部入住,2017年199户1098、2018年19户90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搬迁准备工作。